摘要:问与答是语文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所在,恰当的提问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课堂提问存在一些不良倾向,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了四点看法。
关键词:课堂提问 兴趣 积极性 提高能力。
自二十世纪末本世纪初,新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更重视课堂提问了。问与答是语文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所在,恰当的提问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课堂提问常有以下几种不良倾向:(1)提问的目标不明确,没有新意,盲目性、随意性较大,课堂环节松懈,学生懒洋洋无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2)提问的时机把握不准,有的教师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独立思索的时间。有的甚至先叫起学生,再问问题,学生答不准就反复追问,浪费了不少时间。(3)提问的质量低,有的教师提问,答案即在问题之中,无须学生回答,缺乏启发性;有的提问零乱无序,没有逻辑层次,纯属信口说出,缺乏设计;有的问题本身矛盾,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针对上述现象,我就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激起波澜 产生兴趣 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从而激起感情上的波澜,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精神振作,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我在讲授《报任安书》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然后,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从这封信里知道任安给司马迁去信的内容吗?这个问题是学生意想不到的。于是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课文。通过认真阅读,学生一方面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培养了自己逆向思维的能力。在讲授《哈姆雷特》(节选)一课时,通过课文分析,学生了解了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到这里人物形象分析可以结束,但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就不能拘泥教材的结论和说法,应引导学生在通读全剧的基础上,对哈姆雷特大胆发表自己的评论或看法。于是我提出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你的心中,哈姆雷特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展开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分析、敢于表达的良好习惯。并且我还有意识地向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哈姆雷特》的不同说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开启心扉 主动探索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现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识,而是让学生去“索取”知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例如我在上《孔乙己》一课时的提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小说所写的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提问便形成使学生“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如我在讲《我的母亲》一文第13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段中“母亲送三姐出嫁”细节描写的作用,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如果把‘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看花轿徐徐的走去。’删去,你们看是原文好,还是老师删得好?为什么?”有的学生说:“还是原文好,充分体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有的学生说:“原文中动词的运用准确、精妙,如‘挣扎’、‘咬’、‘扶’、‘看’等,刻画出母亲内心对女儿难舍难分。”有的学生说:“老师删去的这段,是对母亲强抑悲痛、不舍女儿、又怕女儿担心自己的一种复杂心理的刻画,越发让我们感到母亲的伟大。通过比较启发,一方面,调动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了细节描写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三 、 网络探究 理清结构
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这种简单机械地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可设计出一套套的疑问网络,让学生入乎其中而又出乎其外,课堂效果非常好。如我在讲析茅盾的《风景谈》开头部分时,在听配乐朗诵的基础上,投影展示了这样一组问题:文章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猩猩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我们又如何为这幅画命名?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幅“风景画”的?又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接着我按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旁敲侧击,提示点拨,从标题“风景”切入,追问学生,这一段落中有几个“风景”字眼?它的上面用了什么标点符号?具有什么含义?能不能说“风景”就是“文眼”?作者为何极力叙写猩猩峡外沙漠的单调、平板?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我趁机讲解了“风景”的具体内涵,文眼在文中的作用,文章如何点题,如何采用先抑后扬手法等问题,还复习了标点符号引号的用法,然后,顺理成章地分析了这一部分的写作思路:先写自然景观,次写人的活动,最后议论,揭示题旨,圆满地完成了教学。此外,还可针对课文中学生容易忽视的细节、语句进行提问,如作者为何要提《塞上风云》这部影片?“长方形猩红大旗”有没有其它深意等等,并让学生课后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背景,细细思考,发挥再创造能力,想到了哪一步就是哪一步,具体答案留到课余辅导课师生讨论,学生往往易进入积极思维状态,能顺着教师的思路分析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整篇课文通过多个问题的解决,也就能理清整个结构。设计一些有容量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