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病理学理论体系中的一系列理论折射着整个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特征,承载着人类科学发展的轨迹。分析和思考病理学理论中蕴含的医学哲学思想,不但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掌握病理学发展规律,而且对掌握医学乃至整个科学发展规律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近年来,在动物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启发学生认识医学哲学思想的探索,主要包括通过病因发病学中的疾病因果网络模式对理解,启发学生一种思维模式;以系统论观点帮助学生理解发病机制中的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把握疾病过程中损害与抗损害矛盾的对立统一性;从应激与疾病的理论中体会医学社会人文性的根本依据等。
病理学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运用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探索患病机体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病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为疾病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病理学是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起着承上启下关键作用的桥梁学科。病理学理论体系中的一系列理论即是医学发展的成果,又对医学进一步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理论折射着整个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特征,承载着人类科学发展的轨迹。分析和思考病理学理论中蕴含的医学哲学思想,不但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掌握病理学发展规律,而且对掌握医学乃至整个科学发展规律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现代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基本素质,这已不仅是通识教育课程的独家任务。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专业课在向学生讲授专门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应该肩负起启迪学生思维方式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责任。在近年来的动物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改过去只注重病理学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对其中医学哲学思想挖掘的做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有意识地、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讲授病理学理论中蕴含的医学哲学思想,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些理论所折射的人类思维方式及其对医学乃至整个科学发展规律性的启示,引导学生就病理学发展的关键及热点问题进行有益的交流和探讨,对学生的科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等起到了很好的启迪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就一些体会分述如下:
一认识病因发病学中的疾病因果网络模式,启发学生一种思维模式
凡病皆由一定的病因引起,准确判断病因对于认识疾病本质至关重要[1]。人类医学病因解释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反映了医学发展不同阶段思维方式的特征[2]。特别是近代西方医学模式发展中,机械论和还原论方法的运用在结果上确实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功,医学也因此深深打上了机械论、还原论的烙印,并形成了从本体论上否认疾病复杂性的医学思维定势。实际上,疾病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存在着由生物性致病因子、心理性致病因子以及社会性致病因子构成的复杂耦合网络效应。在该网络中,不同因素之间,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既有直接联系又有间接联系,各因果链之间既可以互为因果关系,又能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转化,发展过程中间有很多“中介”链,呈现出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以及有因无果等表现形式。所以,在许多情况下,由机械论和还原论方法主导的建立在事物间单一因果联系基础上的判明因果联系归纳法,对于判定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生命、疾病和健康等复杂因果关系来说,就难以胜任[3]。
因此,启发学生正确认识疾病因果网络模式不仅能掌握一种正确的病因理论,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思维方法[3]。特别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的大趋势下,培养学生的网络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讲解病因学相关内容时,凝练出一些思考题供学生课堂讨论,特别有针对性地讨论诸如为什么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癌症发病率高(污染、食品等),而发达国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营养过剩、压力大等)等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疾病病因复杂的网络特征,进一步认识到单一因果关系的病因学观念以及医学归纳方法的局限性,疾病因果网络模式的对医学模式发展的哲学启示等,同时还注意激发学生认识医学发现中的联想与想象等创造性思维方法。
二、以系统论观点理解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
疾病基本上都是整体性疾病[4]。机体是一个包含众多子系统的结构复杂、功能综合、规模大、因素多的大系统。对于这样大系统,疾病的产生发展常常是整体与局部两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既体现出由它所包含的要素环节按照一定的程序、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性,又具有与过程的系统性相一致的层次性。从本体论来看,认识疾病发生机制,机械论和还原论是行不通的。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当部分构成整体时,低级运动组成高级运动时,非生命物质转化为生命物质时,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是与还原论方向相反的过程[3]。
鉴于此,我们在进行疾病发病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注重凝练相关病理现象中中蕴涵的体现整体与局部辩证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1)疾病的发生是整体与局部因素同时存在、相互联系。即使是一次感冒,虽然是上呼吸道的局部炎症,但会引起体温升高、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等反应,影响机体整体生理功能。2)整体与局部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有局部对整体的影响制约作用,如心血管系统疾病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使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也有整体对局部的决定作用,如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导致局部组织感染发病等。3)整体与局部之间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肝脏患病后其解毒功能下降,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全身中毒,而中医通过调节全身机能来治疗某一脏器疾病往往很成功。还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障碍综合征[5]作为模型,让学生充分领会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面对未来系统医学模式发展的趋势,作为医学认识主体的人,其认识观应该是整体和局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辩证网络系统观;其知识结构应该是一个多系统、多层次的综合体系。这就要求作为未来医学认识主体的学生既要掌握扎实、宽厚的病理学理论知识,又要有与病理学相关学科的系统知识,才能突破传统病理学的思维定势,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联系中去考察和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还要将病理学知识与其它学科的新知识、新成果与新方法交叉融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系统论思维方式,将自己培养成胜任未来系统医学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从发病机制中认识和把握疾病过程中损害与抗损害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过程”一般理解为“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哲学家将“过程”看作是标示物质运动系列的哲学范畴,是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系列的集合。医学哲学的疾病过程范畴有两种含义,其本体论含义是指疾病自身客观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其认识论含义是指人们对疾病主观认识的演进、深入和升华。疾病过程的源泉在于疾病矛盾的普遍性[3]。疾病的各种不同矛盾可以归结为损害与抗损害的矛盾,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是推动疾病过程发展变化的基本动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