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国内大学作业体系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除了比较有名的大学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以外,许多大学还没有博士后流动站,甚至有些大学还没有博士授予权,或者只有部分专业有,所以国内很多大学还不可能由博士后和博士生给学生上辅导课。大部分学校是留作业给学生自己做,然后老师在讲课以前抽时间讲一讲而已。好一点的也就是让硕士研究生来承担辅导课。这样国内大学学生作业作弊的情况也比较严重,作业的效果打了折扣。
2考试
德国大学均实行学分制。每门必修课到期末以后,学生需要通过笔试和口试才能拿到充分的学分。德国大学一般课一上完就得考试。一般考试内容不会从作过的作业中出,而是出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力才能做到的题目。这样一来这个考试可不简单了。笔试过的学生才有权力参加口试。一般一个学生的口试时间定为半个小时,口试由教授亲自安排,对学生的整个掌握这个课程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测验。只有当这两种考试通过的学生才算这门课考试过了。这个严谨的考试体系根本不给学生作弊的机会,逼得学生只能考自己熟练的掌握每门专业课。考试不通过的学生可以参加新学期前一开始安排的补考。参加口试的时间不是定死的,而是学生看自己的情况而报名参加,口试时间看教授的时间和学生的时间不冲突的原理来安排。有时候教授整个一学期都忙于口试。德国大学一般不会给考试不过的学生什么惩罚,但是总考试不通过的学生会延长学习年限。
我们国家的大学考试体系相对比较宽松。虽然大学对考试都非常重视,也有一些规定,如4门考试不过参加重修的学生,最终拿不到学位,对作弊学生从严惩处等,但对考试的要求总体上还是比较低。国内大学一般在期末会提前给学生考试准备的时间,大学老师有时候还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有时候考试题目就是从作业题中出。考试不过的学生等老师把成绩送到学校教务处以前还去找老师,让老师给他们及格。老师看这个学生辛辛苦苦交学费上大学看父母也可怜,有时候就给他及格。考试作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些因素也都影响了大学教育质量。
3假期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假期安排。德国大学的假期比较长。德国大学的冬季学期10月初开学,夏季学期4月初开学;寒假从2月初开始到4月初,暑假从7月中旬到10月初。安排长的假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们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虽然是假期,但在大学里你仍然会看到学生们照常学习的气氛。跨城市上大学的学生一般都不会回家度假期。回去的话也会很短的时间内再返回学校开始自学。所以所谓的假期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学的时间,在第一次考试不过的学生在假期里主要为补考做准备。另一方面,教授在这长达2个月到3个月的时间里可以安安心心地从事自己的科研工作。假期的安排给学生和教授两方面都创造了效率比较高的环境。
我们国家的大学放假学生一般都回家,少部分学习勤奋的学生想在假期留下来继续学习,而有些学校为了学校所谓的安全,也就是假期预防出什么事,还逼得学生回家。想在学校留下来复习的学生都没有办法。这个情况特别在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大学比较明显。这也是影响我国出来的大学生质量因素之一。大学是不论什么时候都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才对,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成果。
四、论文和毕业
德国大学的高年级阶段设置研讨课,参加每个研讨课的学生人数限制在10-15左右,研讨课通常持续90分钟。教授给研讨课布置一个大专题,教授在研讨课的初始阶段用几次课介绍这一专题领域的概况和最新研究成果。在后面的研讨课中学生轮流的作研究报告。通过研讨课学生会培养自己的学术研究和研讨能力。我们现在论述德国大学生的最后一个毕业阶段。每门专业必修课考试都过的学生最后还参加一个综述性的毕业考试。也就是两个教授按预约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综合性的专业课考试。这步成功的学生下一步改选导师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最后一个学期的最后6个星期作毕业论文。这个体系跟咱们国家的体系差不多。
五、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德国大学的教学体系比较严谨,大学毕业生有比较好的基础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根据德国大学和国内大学的教学体系的比较,我们需要在下列方面加以改进:
1.加强课程改革。建设更加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前沿,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完整实现培养目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好的大学需要有一流的教师,我们要从物质和制度等方面加以改革,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鼓励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更加严密的考试考核体系。使学生学到知识,并能熟练应用,能满足进一步从事科研或投身经济建设的需要。
4.毕业论文工作需进一步加强。老师要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使学生通过毕业论文工作获得实际工作的初步经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个工作获得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的资助。感谢我的同事王顺治的帮助,他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并仔细阅读并修改了这篇论文。
参考文献:
[1]蒋培红,德国职前教师教育体系改革的特点及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 2007,19(5): 75.
[2]干伟忠,德国高等教育体制与改革趋势[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3(1):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