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优势互补,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师生角色转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内容。通过转换师生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平等教育的关系,让每个学生走进课堂,积极参与教学,充分展示自己,使学生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吸收,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全面合作,推动素质教育教学发展。另外在“师生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更多锻炼机会,也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更让学生理解了老师教学的不易和辛劳,有利于师生沟通了解。
五、注重课堂实验,增强分析能力
1、众所周知,物理定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和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无庸讳言,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薄弱环节,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改革实验教学是当前物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高中物理3-4“光的颜色与色散”这一节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到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后表现出的现象,通过观察可以看出:经过三棱镜后的阳光可以产生7种颜色的光带,学生们不禁怀疑是我的眼睛产生幻觉了吗?让学生带着怀疑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主动融入课堂。
2、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强调:“理论物理必须回归现实”。物理理论最终必须回到现实中来,这样的物理才是一门很有前途的物理。而物理学承担着培养下一世纪科技人才的重任,为了促进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许多发明和创造。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实验作为一种探究性发现学习,在物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真实、形象、生动的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有很多实验,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和组织下进行操作,得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解释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师可以先分配问题,让学生分好组,然后讨论,最后得到楞次定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都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当学生遇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物理知识研究性学习,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动手动脑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应用知识的理解,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一个普通的问题:大家做早餐时,同样的情况下,烧开一杯水与烧开一杯牛奶,那个所用的时间长?这是什么原理?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这些普通现象的剖析理解,可以让学生激发灵感、增加知识。
六、结语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理念,把握教育方法,勇于创新,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帮助学生、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朱韩亮,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成才之路,2010年16期
2、桑胜旺,论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21期 陈毅,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何卫政,高中物理教学应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为主[J].新课程(中学版),200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