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问题策略、能力培养 新课程下“解决问题”教学的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解决问题教学便是其中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教学提出许多新的要求: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这是总的目标。
二、分析新课程下“解决问题”教学的突出变化。
1、编排体系上的变化。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教材在解决问题(应用题)教学体系的安排上改变了以往以知识块为主线的编排,而是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来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基本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教学时不再集中编排,不再人为分类(以往分类型进行教学,如,归一、归总、工程、行程、价格、连乘、连除等),往往以计算伴随着应用相融合的形式编排。(原来的计算、应用题等知识每册书都各自安排一块,相对独立)
2、信息呈现上的变化。从形式上看有纯图片的(一年级),有半图片、半文字呈现的(二、三、四年级),有文字呈现的(五、六年级);从内容上看,有日常生活方面的,有学校生活方面的,有环境保护方面的等;从结构上看,有的结构比较完整,有的则不完整(部分信息暗藏于图片之中,它是隐性的,需要学生从中抽出;从信息的作用上看,呈现的信息对解决问题的有的有用,有的没用(出现多余信息)。因此需要学生全面观察、仔细识别、合理选用。
3、教学过程的变化。新课程将应用题教学纳入一般“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形成由学生自主探索、尝试、发现与建构的过程,真正体现“应用”性。学习目标从学会解题转向培养应用意识。教学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
4、教学目标上的变化。新课程理念下的“解决问题”不仅仅是已学知识的简单应用,它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的掌握,已成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
三、收集整理新课程下“解决问题”教学的问题与困惑。
困惑一
新课程提倡情境教学,可随着情境创设的增多,也出现了一些困惑:例如学生的分析解答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没有得到提高;重点和难点部分的教学时间没有得到充分保证;到底怎样的情境创设才是最合理、最有效的?
困惑二
数量关系式是老师们在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的又一法宝,把数量关系教给学生后,很多题目套用数量关系式就可以解决,例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效×数量=工作总量,每公顷的产量×公顷数=一共的产量等。可如今这一法宝在新教材中找不到踪影,数量关系还要不要了?如果要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呢?
困惑三
新教材“解决问题”从例题到习题变化较大,教学起来不好把握。有时例题是一种类型的题,习题是另一种类型的题,该怎样进行教学?
困惑四
在新教材中,一个例题里有两个知识点,而且都是重点:一个是解决计算的算理算法问题,一个是解决实际问题。是偏重算理算法,还是偏重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该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
困惑五
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过程当中,有时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来解答,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提炼怎样的解题策略?
以上种种困惑让老师们无所适从,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问:新课程背景下的“解决问题”应该怎样教?教师对“解决问题”的教学都感到力不从心。
四、对新课程背景下“解决问题”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1、既要重视创设情境,更要重视分析数量关系。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进入学习的角色,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教材中解决问题教学重视情境创设,重视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呈现形式图文并茂。
2、分析教材,恰当处理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的轻重。
由于新课程注重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与代数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因此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遇到解决问题与计算相结合的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分析教材,确定所教内容是以计算为重点还是以解决问题为重点。
3、为学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策略)
新课程在解决问题教学中,重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学不可能把所有的生活问题都讲全,把方法都教给学生,也只能是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并引导他们灵活应用这些方法,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这就需要“策略”。
4、重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使学生对解决问题有路可循。
新课程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虽然重视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却忽视了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的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在新教材中已不再呈现,但是传统的、好的东西我们还要借鉴。因此,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我们还要教,还需要学生掌握。具体的步骤是这样的。
⑴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③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④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⑵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ⅹ表示;
②找出解决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总之,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对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中应大胆地运用。
总之,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及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