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技术人才。作为中职毕业生来说,重要的应有一技之长。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又普遍存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实践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相对较差,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够强,爱“动”不爱“静”,知识结构层次偏低的现状。弱势的生源,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殊性,为提高《电力拖动》课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本人认为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和探索:
一、重视理论学习,更应突出实践操作
首先,要重视理论学习,教师要巧妙的、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理论学习的目的、意义,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如何巧妙的、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方法很多,如成功人士激励法、创设情境引入法等等,关键是要巧妙的使用好开课几分钟,设法用你的精彩导入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这样,一开始学生就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有了良好的学习状态,电力拖动技能训练课应掌握的基本理论是不愁学不好的。
诚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电工电子爱好者都有体会,学好电工电子关键在于多动手,许多理论上不懂的东西,在实践操作中都会慢慢被理解、消化。再说,中学生实践操作的兴趣高于纯粹理论课兴趣,在实践操作中渗透基础理论教学,通过实践操作去促进基础理论教学,把“先学懂理论后再动手”变为“从实践操作中去学理论”,就可以获得技能与理论的双丰收。
如何实施在动手过程中学理论,如何将基础理论教学溶于趣味性实验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精心设计相应的实践操作题目,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要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所设计的控制线路要形成一个系列、与教材相配合。同时,使操作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吸引力。这样可以提高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有位毕业几年后的学生深有体会地说:“在课堂中学理论知识我感到很累,而在动手中获得的知识我记忆很深”。可见,操作活动学生更有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并把握这种时机,将基础知识教学渗透到实践操作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愉快的实践操作中理解与接受基础理论,这符合人的识记规律,也有利于记忆,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基础理论。
二、遵从循序渐进原则,抓好学生基本功训练
任何一种技能,基本功训练都是重中之重。由于农村职校专业设施、设备等各方面的条件相对落后,学校通常给予技能训练的时间比较有限,这就要求实训指导教师要更合理的安排好技能训练时间。由于时间比较紧,经常会出现急于求成的现象,也就是基本功所占的训练时间过短,导致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技能训练结束后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应注意基本功训练在整个技能训练过程中的比重。学生只有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在《电力拖动》技能训练中,基本功训练主要包括识别和熟悉常用的低压电器结构原理,熟悉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并能正确进行安装布线,了解布线工艺要求等。这当中,常用低压电器的识别是最基础的,而安装布线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技能训练初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安排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低压电器的识别和拆装。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低压电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有助于学生弄清什么是常开触头和常闭触头,并很容易地理解常开触头和常闭触头的动作过程,当然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后再安排学生在配电板上进行控制线路的布线,可从简单的点动正转开始,一步一步提高要求。当学生的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后,可加入一定内容的电路设计,完成某一项功能,最后进行机床电气线路的排除故障的训练。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主动学习的愿望强烈,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虽然有新知识的加入,但是学生为了系统地完成基本功的训练,也就自然愿意不断充实新知识,从而可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三、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合作、反思、创新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体现出养成学生自我思考的重要性。学生在电拖技能训练过程中,通常依赖性很强,很少会自己去考虑元器件如何布局,如何走线,更不管工艺质量。如连接导线没能做到“横平竖直”,而是“搭桥梁、过山洞”。因此技能训练之初实训指导教师应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如,你是一位技术工人,如何按照设计的电路图完成相应电路的装配,才能赢得领导、同仁的一致认可?在这一过程中,实训指导教师就应当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反思、合作意识。学生拿到一张电路图后,电路图的控制要求是什么?如何合理布置元器件?怎样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相应电路的装配?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反思等环节,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电路装配图的设计小比赛。让学生自行或合作设计一张更好的电路装配图。此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愿望往往比较强烈,教师完全可以因势利导,在自觉与不自觉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反思、创新意识。
四、遵循技能形成规律,有针对性的做好巡回指导
巡回指导是实践操作课或指导实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电力拖动技能训练效果的有效方式,目的是指导学生安全操作,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动作,这一环节,教师应遵循技能形成规律,有针对性的做好巡回指导。本人认为:电力拖动技能的形成大致上可分三个阶段,教师应分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在技能形成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领会技能的基本要求,掌握技能的局部动作。学生在教师讲解、操作示范的基础上,对所学课题的内容、要求、注意事项等进行分析和理解,进而对该课题操作技能的动作程序进行初步的认识,并尝试完成技能的各个动作。由于是技能形成的初步阶段,学生往往由于紧张出现多余或不规范的动作。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先求正确后求速度。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动作要领、操作姿势和合理的操作方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体会,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技能技巧形成阶段,在掌握了局部动作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自觉地把一系列单一的动作联系起来,形成比较直观、协调连贯的动作系统。在这一阶段,学生各个动作逐渐到位,由开始的视觉控制逐步过渡到动觉控制,注意的范围不断扩大,进而发现并矫正错误的能力不断增强,紧张程度开始减弱,多余动作趋于消失。在此阶段的巡回指导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争取每个动作都做到准确、规范,逐步达到协调熟练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