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教师急功近利,为应付考试,让学生背各种类型的范文,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等无所不有。其目的就是背会了范文,就如掌握了万能公式,遇到什么样的题目、什么样的要求都能套用。这样教育学生,虽然能取得一时的成绩,但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思想。为克服短期效应,让学生觉得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我们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作文能力。
关键词:生活实际 放胆作文 真情实感 个性化 结合实例
许多小学生都讨厌作文,而且写出的内容大多空洞无味。究其原因,多数是学生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学生们看到作文题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根据要求独立作文,而是在记忆仓库里搜索,自己曾看到过的哪篇作文符合本次要求,可以拿来用,搜索不到便紧皱眉头,苦思冥想。每当看到学生绞尽脑汁而不得其果的时候,我总是想:小学生原本有着多彩的生活、丰富的情感,他们的童心、童趣哪里去了?是不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走进了怪圈,误入了歧途?作为一线教师用心思考,不难发现这个问题:有些教师急功近利,为应付考试,让学生背各种类型的范文,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等无所不有。其目的就是背会了范文,就如掌握了万能公式,遇到什么样的题目、什么样的要求都能套用。这样教育学生,虽然能取得一时的成绩,但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思想。为克服短期效应,让学生觉得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我们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作文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联系生活实际,“放胆”作文,把作文写“活” 。
学生的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放胆”写作就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自己的生活,不瞎编,不乱抄,一开始就把路子走正。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名家名篇和学生优秀作文引路,引起学生对生活感受的共鸣,指导他们从生活中去选材。儿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并不是没有内容可写。关键是让他们放开思想、放开形式,不拘内容、不受任何压力,使学生在思想解放、心情愉快、宽松自由的情境中写作文,写片段、写整篇都可以,只要能写出来就好。课内外结合,训练形式多样,逐渐地把文章写顺,把笔头写开。对“放胆写作”的指导和评价,要以表扬为主,通过作文朗诵会,作文走廊、作文比赛等多种形式,鼓励全体学生,满腔热情地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可写的东西就多了。他们写出了儿童时代的趣事和蠢事,如《给小鸟洗澡》、《我吃七点虫》;写《迟到的小雪花》、《采蘑菇》;写《刘老师的眼睛》、《爷爷的眼泪和微笑》;写环境保护:《鱼儿的哭诉》、《保护地球》等等。他们自己出题自己写,也有先写好再做题的,想写什么写什么,怎么写都可以,一个班在短短的两年中可以写出一百多个不同的题目。面对着这些作文题,使人感叹不已啊,学生的作文真是“活”起来了! 学生们写出了这样活灵活现的句子:
童年总想到太空玩一玩,乘着玫瑰色彩船,去见牛郎,目睹一下他的英俊,听听他思妻想家的感言。去织女的花园,为她送去每年相会的礼券,问她等待的日子里,有多少花朵凋谢,随风而转。
爸爸是树干,妈妈是树叶,我是树上的小鸟。大风吹来我不怕,树干支撑着我温暖的家;暴雨袭来我不怕,树叶为我当风雨。我在树干上唱歌,我为树叶舞蹈,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
二、引导学生流露真情实感
小学生由于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天性好奇贪玩,不受约束,他们在用自己的方法探究这个世界,因此都有独特鲜明的个性。我想如果在作文教学活动中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从孩子们爱好与个性入手,不用成人的错与对作为对孩子的衡量标准,那么就能够挖掘孩子的个性,写出真话作文。
上学期末,教学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可是我每一次去班里上课的时候,总能听到教室里有学生讲话,尽管我提醒了许多次,可是,有些学生就是不听话。那天我实在火了,把黑板擦往讲台上一拍,气愤地说:“这节课不上了,你们自习吧!”尽管教室里鸦雀无声,我还是走出了教室,回到了办公室。这时班长崔咪主动来到了办公室作了检讨,说她没有把班级管好,恳请我去上课。我当时也觉得过火了,便走到了教室问学生:“你们觉得老师这样做,对吗?”大多数学生都说对。我就引导同学们说:“你们有没有人觉得老师做得不对呢?”一开始没有人举手,我再一次诚恳地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发火的错误,打开了孩子的心扉:老师,你发火的时候我们好害怕;老师,我当时有点恨你;老师,其实我们说话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见解,可是没有想到你发了那么大的火;老师,其实你发火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说话了,可是你还是离开了教室……紧接着我让同学们以这次老师发火为内容写篇作文,结果我觉得学生们的作文里几乎没有一句空话大话,我也从孩子们的作文里找到了自己的不足。
三、鼓励作文语言风格的个性化
孩子的作文语言,应该是打上孩子个性化的烙印的童真语言。我曾看过一个资料说有位作家家长不允许女儿在作文里面使用成语,在能够用成语的地方都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我为这位高明的家长的做法而拍手叫绝,现在有多少孩子害了“成语依赖症”。个性化的习作必然有创新的火花,需要我们教师积极鼓励,努力探索孩子们心灵深处的东西和不同孩子的个性;可以肯定孩子们的语言是不成熟的,但是我觉得也正是这种不成熟才能体现出一个“真”字。因此我感觉孩子在语言学习、运用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只属于他们的独特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孩子化”。虽然没有什么精彩的修辞和华丽的词藻,但却十分生动;有些语句甚至不够规范但很有创意;有些表达不够精确但足以表述他们的生活,作为教师,应该鼓励这样的语言,珍视孩子的创造性语言。我们班里有个叫王涛杰的孩子因为星期天的作业太多,他在作文中写道:“我不在盼望星期天,而且害怕星期天了,大人们给我的星期天上了一把锁,我真想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张文雨在观察了下雨的过程后在作文中写道:“因为我们不注意卫生,天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我们班有个叫张启的学生看到爸爸在星期天打了一夜的牌,直到早晨才回来,在作文中写道:“我真恨我的爸爸,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地打牌呢!”杨璇同学看到学校的国旗每个星期才升降一次,在给校长的建议书中写道:“校长,我们的社会课里说国旗要与太阳同升同降,可是我们学校的国旗为什么不分白天黑夜地挂在那里,它的心里该多么难受呀?”
看着孩子们的这些鲜活的语言,我渐渐地找到了该提倡学生怎么想怎么写,如何引导孩子写真,在这些教学实践中我充分认识到条条框框越少,孩子的个性越能得到充分表现。因此我想如果能把孩子看成一个与教师平等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鼓励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作文,那么,孩子们的作文距离真话与自己话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