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自由表达培养个性习作
刘文艳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近几年,我进行了“指导学生自由习作”的专门探究,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培养个性习作。但事实上,如果不加指导就让学生自由地写,无形中增加了取材、构思的难度,学生往往茫然。在自由习作尝试中,我充分拓展教学时空,实施有效指导,适时为自由习作开“源”、导“路”,春风化雨般地滋润自由习作的田园,使自由习作越“走”越好。
一、开“渠”导“源”——为自由习作引进活水
常言道:“厚积薄发”。唯有丰富的积累,自由习作时才能文思如涌,解决“无米之炊”。积累的核心问题是教师训练学生养成观察、阅读的习惯,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日记、读书笔记、小练笔等形式进行积累和内化。在这几年的实践中,我努力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扩大信息接受量,将“自由习作”之树植根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土壤,置身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环境中。
1、参与生活,积累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作文,积累材料,必须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变无心为有心,变用眼为用脑,养成对周围事物用眼仔细看,用耳仔细听、用鼻子细闻、用手仔细摸、用口仔细品尝、用脑仔细想、用笔认真记的良好习惯。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在参与生活中储备丰富的作文材料,写作时才有内容。首先是让日常生活进课堂,要求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参与探亲访友、购物等活动,以体验生活苦辣酸甜,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和参与生活的能力,以及热爱生活的思想。其次是新闻趣事进课堂,开展“看新闻、记新闻、议新闻”活动,我班学生每天有一题固定的作业,就是看每天晚上七点钟的新闻联播,要求学生把看到的,自己觉得有兴趣或有意义的新闻记录在本子上,每周利用一节早读课,让学生讲述自己收集来的新闻趣事及其感受,讲完之后,让大家评议谁讲得生动具体,感受深刻。然后,让学生写作文,久而久之,不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使学困生也在作文中尝到甜头,增强自信心。第三是让校园生活走进课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及其国旗下的讲话,我都要求学生仔细听,并在语文活动课上让学生进行复述和谈感受,每年的“快乐阅读节”“阳光体育节”“科技创新节”等重大活动,我也都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亲身体验,积累写作素材。第四是让郊游走进课堂,我常常带一些对写作感兴趣的学生户外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2、细心调查,收集素材
有时候,光靠亲身去实践不够,还要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只有对生活中的人或事多看、勤问、用心调查,才能掌握丰富而又符合实际的材料,如:学生在写春天美景时,我们就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再讨论交流,看看谁的发现和调查是别人所不知道的,最后再把它写入自己的文章,这时每位学生都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准备把自己独特的收获告诉别人,写出来的文章就丰富多彩。
3、品读美文,丰富素材
我常常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给学生朗读美文或让学生互相交流欣赏美文。教师从报刊书籍中精心筛选出那些短小精悍、以情感人或以智启人的文章,在课堂上朗读,或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适时从遣词造句、构思立意等方面加以点拨指导,使学生不仅欣赏美文,还从中借鉴写作的方法,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美文。学生搜集美文的过程,既是阅读的过程,也是搜集信息、学习语言、借鉴范例的过程。实践证明,每周一节的美文欣赏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长期坚持欣赏美文,“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写作的借鉴”。学生欣赏美文的过程是一个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过程,日积月累,他们的语感更为丰富,思想更为深邃,对文章就理解得越透,对生活也感悟得越深,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
二、拓“思”导“路”——为自由习作构筑绿色通道
学生有了鲜活而有个性的生活体验,还要教师恰到好处地发挥启发、引导、鼓励、帮助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1、凭借生活巧选材
(1)选材自由化。自由的状态不仅是生产佳作的途径,而且能使学生习作无比快乐。我们不出具体或统一的题目,而是根据习作大致范围,引导学生在写作范围内自主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符合内在需要的内容写。学生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用什么方式写就用什么方式写。学生有了心灵的自由,就有了童心、童言、童趣,能够意到笔随,尽享自由习作创造的快乐,习作常常是一片生机盎然。
(2)选材生活化。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表象,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生活和习作结合起来,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回归生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熟悉的学校、家庭、社会,涉及学生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库存,疏通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和神经。学生的习作必定会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3)选材多样化。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决定了他们习作的多样性。我们经常从多个角度提醒学生去观察、感悟、品味生活,激发想象,并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抓住自己感受深刻,影响较远,别有见解的人、事、物、理写下来。同样的生活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就有不同的习作内容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同样是写“早晨”,先让学生明确习作范围——早晨,至于选择哪个早晨,表现哪个主题,则由学生自己定。学生自由地写出感受最深的内容。有的写出菜市场的繁荣,有的写旭日东升的景色,还有的写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地为人民服务的清洁工的品质等。
2、敞开心扉乐表达
(1)淡化要求,解除束缚。通过开拓思路,自主选材的过程,学生已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表达的欲望。这时教师的引导主要在于开启学生心扉,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作文本无定法,应让学生自由习作,放任思维,天马行空。我只花很短的时间提示习作要求(突出训练重点),在学生思维“卡壳”处适时地点拔指导,话不在多,而在于巧妙、精当。如指导习作《——我想对你说》时,在学生明白了作文的要求是:有真情实感,结合具体的事例写后,我只在习作对象上再点一下;既可以对某一个人说,也可以对某一类人说;既可以对熟悉人说,也可以对陌生人说。我不限制要求学生必须写什么,不准写什么,让学生选择自己爱写、会写的内容,自选体裁,自我发挥,自我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