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1:“A幼儿园办得好,都会教小孩识字和算术,我的小孩才上中班就能认几百个字,还会算很多数呢!B幼儿园办得不好,只会教的小孩玩。学完大班还认不得多少字,算不了多少数,你快把小孩转到B园去。
镜头2:某某中学质量好,今年又考上几个北大、清华,上一本的也很多。某某中学很差,一个北大、清华都没有考取。
…… ……
当下,社会的浮躁与功利化,正在严重侵袭着教育事业,使人们对教育功能和价值的理解日益工具化、功利化,远离教育本源,大有“绑架”学校教育的走向之势。受这种“绑架”,学校考试的激烈竞争早已从高中延伸到小学,甚至幼儿园。很多学校不敢按教育规律办学,学生的学习负担、心理负担无比沉重,这已经到了令人十分担忧和痛心的程度。任其蔓延下去危害极大,后果不堪设想。
这些教育问题,笔者反复考量发现,虽然错综复杂,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但最根本原因是人们对教育本质与规律模糊,“绑架”了学校教育,抹灭了学校教育应有的个性。本文拟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怎么办作一初略勾画,以求教方家讨论。
一、教育是什么---回归教育本源
教育是什么?这是教育的性质和方向问题。也是学校教育到底该怎么办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明确了教育是什么,才能使教育回归教育,学校回归学校,“学校人”能自觉地按教育规律办学。
教育是什么?是一个复杂而永恒的话题。
从教育的起源看: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与辨证法观点,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就必须把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在劳动中传递给新生一代,教育就产生了。因此,教育的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教育的本质是满足学生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人类来到这个世界,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与生活。生存是第一位的。只有生存着或曾经生存过,才有人类意义的存在。要想生存,就必需能够维持生命,就必需获得吃饱、穿暖等谋生的技能,这些技能的获得离不开教育。
生活是第二位的,但也是更重要的。要想生活有意义,人类就必须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改造这个世界,不断地在错误中总结经验,不断地积累物质的和精神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本身就是靠一代一代人的生活不断的延续发展的。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人类不同于其它动物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其经验的获得并不都是亲自体验得到的,许多经验是前人传授的,即通过教育获得的。教育使每个人在生活中少走了许多弯路,为人的发展争得了时间,使人类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继承创新发展。
从教育的文字释义看:“教”、“育”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教”像有人在执鞭演卜,下面小孩学习的形象。 “育”像妇女养育孩子之形。教育连在一起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1]
古今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的论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说,是从2个层面和2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2个层面是内发论和外铄论。2个角度,即从社会的角度,从个体的角度和从文化的角度。我国古代一般是从社会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中庸》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开明宗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里的教育是一种内发论。荀子和许慎强调教育的外铄论。荀子指出,“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而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些都是典型的教育外铄论。总之,“格物”、“致知”而至“诚意”、“正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最终达到“修身”的目的(形成完善的人格),是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一脉相承的对教育诠释。[2]
在国外,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主要有个人本位的教育本质观和社会本位的教育本质观2种代表性观点。[3]
社会本位的教育观,可上溯到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兴盛于19世纪下半叶。主要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迪尔凯姆等。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强调教育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培养一个社会或国家想要的公民。如迪尔凯姆指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塑造社会我。”社会本位的教育观虽然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将个体发展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他们没有看到: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有活力的个体,社会存在就是病态的;同时离开个体的生活幸福等目的,社会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按照马克思观点,社会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社会并不是个体存在的终极目的。因此,教育目的如果只看到教育对象存在的条件而对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不做足够的关照,就肯定是有失偏颇的。 个人本位的教育本质观,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可上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兴盛于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较有代表性的是卢梭、裴斯泰洛和福禄贝尔。他们倡导人性本性,强调教育的价值。主张教育应从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使儿童的本性得到和谐发展。如卢梭指出,“教育应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裴斯泰洛也指出,“教育是人的一切智能和才性的自然的、循序的、和谐的发展。”由于个人本位的教育观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等,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今天仍然对全世界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过,正如社会本位的教育观只执一端因而有失偏颇一样,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所谓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对教育的解说尽管不同,但却存在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是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有自然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活动就必须体现社会的要求,同时,又要尊重和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和两条最基本的规律。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就不能称之为教育,违背了教育的这一规律,办好教育必然成为空话。 二、教育由谁办----学校在促进学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党的“十七大”以来,“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各级政府的教育政策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行为无一不是为遵照这一指导思想而孜孜以求。其实,这一指导思想是社会本位主义教育观在新时期的体现。它过分强调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而忽视了教育对象自身的实际与需要。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办学,其结果必然导致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甚至陷入种种怪圈。时下出现很多教育问题。笔者以为,与这种偏颇的指导思想不无相关。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培养孩子的专门教育机构,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教育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相对于社会其他机构,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发展中应该起主导作用。一是它在规划和从事教育活动时,比一般经验性的教育活动对教育目的有着更多的关注和反思。二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其中包括较高的对于教育活动目的的设定、反思与理解的能力。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加自觉地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对于偏离教育本质与规律的现象也会迅速、自觉地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三是在设定的程序上,学校教育会更自觉、精确和全面地反映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更自觉地反映一定的教育理想,特别是会充分反映教育规律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实际,比之一般经验性的教育活动更具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因此,学校教育该怎么办?学校永远是主体,绝不能被社会其他机构及人员“绑架”,学校教育应回归学校。三、学校怎样办教育----基于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规律,培养有用人才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该怎样办?笔者以为,主要把握两点,一是基于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二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施教。 首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加速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4]经济社会发展到底赋予了人才哪些新内涵和要求呢?从宏观看,《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包括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6个方面。[5]这些人才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掌握一定的知识或技能,是成为人才的最基本条件,是进行一切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二是创造性是人才的本质特征,是人才区别于一般劳动者的显著特点。三是对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对人才价值属性的界定,是对人才德才素质的核心要求。四是人才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是对人才概念外延的界定。从微观看,对于“21世纪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笔者以为,前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著名的电脑软件专家李开复的回答富有较强的代表性。 [6]李开复指出:21世纪更多的工作是靠人的脑力的创造,要靠平等的竞争,已经没有国界的差别,世界已被铲为平地,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可以和另外一个国家的人合作或者竞争,任何人都可以接触到、使用到、共享到同样的信息。21世纪需要的不再是19、20世纪那种听话的、没有自己的意见、努力且有毅力的蓝领或者白领工人,更需要的是下面这7种人:一是创新实践者。左右脑并重,既创新又实践,离开实践只谈创新会导致创新的想法比较空洞;二是跨领域合作者。21世纪要求人才不仅有自己的专业技术,更要求人才跨越专业的局限,在不同的领域不断完善自己;三是高情商合作者。有一个比较高的智商固然重要,但是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跨国界、跨领域的合作者,一个孤僻、自傲的天才不再是最好的人才,一个高情商合作者能为他的团队带来巨大成功;四是高效能沟通者。理解你的听众,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方法与他们沟通,尝试去引导你的听众,而不是说教;五是热爱工作者。做自己喜爱的工作,让自己对工作产生热情,你会发现热情会带给你巨大的回报;六是积极主动者。沉默不一定是金,机遇往往会偏爱那些善于把握机会、制造机会的人,21世纪需要更主动的人才,要让别人了解你的能力和才干;七是乐观向上者。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与失败,把握挫折与失败给你带来的机会,从挫折与失败中学习,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这七种人才主要形象特征,概而言之,即具有“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善于沟通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