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结合“双师型”教师含义的理解制度出相应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使得年轻教师“有的放矢”地早日成为“双师型”教师。
4.完善“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制度。专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需要教师自己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需要一个过程,学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校推进“双师型”教师制度的初期,对“双师型”教师,一是从待遇上,提高其课时费并根据其实际工作情况,提高其效益奖;二是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职晋级、评先选优;三是给予更多的外出学习、进修、培训、参观、考察和出国的机会;四是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进修基金,对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的教师给予适当补贴。随着“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大众化,学校可逐渐减少奖励,并把专业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促使“双师型”教师大众化,提高专业教师自觉参与培训、进修的自觉性。
5.建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聘任、引进制度。对于企业里有丰富经验的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我们要大胆引进,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担任兼职或专职教师。要给他们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6.加快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依托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推进计划。
校企合作是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定义,是学校与企业在资源互补、人才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项合作。根据调查显示,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不论是专业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是计划组织与沟通的能力,其获取的途径70%以上主要应该来自平时的工作经验与积累。因此,只有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只有发挥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及把以课堂学习为主的教学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与能力为主的企业生产现场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才能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不断改进教学,使教学贴近企业生产实践,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缩短与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当下较为理想的推进计划。
五、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和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建设的推进计划。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拓宽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选择。加快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继续教育,重点开展面向青年农民、退役士兵、农民工特别是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和企业职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促进灵活开放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平台建设。
以机构和网络建设为抓手,以资源建设为核心,专题研究、规划制订、标准建设、质量评价等手段,加强成人继续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与管理,积极鼓励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开展成人继续教育。推进社会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制订成人培训机构国家标准,加强督导及质量评估,规范社会培训市场和培训行为,培育优质培训品牌,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成人继续教育的服务质量。
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决定职业学校的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职业学校应坚持“创新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的课程改革思路,根据不同专业实际情况,合理取舍课程内容,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改善课程内部结构,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重组。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积极创新,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现场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力争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水平,挖掘学生积极性和内在潜力,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如何适应国内新形势,加强职业教育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加快职业学校建设改革发展步伐,以“双师型”和“素质培养”为重点,改革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推进计划等,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