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改:审 视 与 定 位
——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几点思考
孟兆平
语文教学,到底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新课标、新教材又给了我们什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这些问题困惑着每一位语文教师。为此,我们对以下三个基本问题重新作了审视: 语文是什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坚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更将其放在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下,强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非常明确地回答了“语文是什么”的问题。“工具性”容易理解,大致是指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包括听、说、读、写,听、说是口语交际功,读、写是书面交流功,学习语文便是要练这四项基本功。建国以来的语文教学便是如此。“人文性”就不好把握,旧大纲一直以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而现在却提“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似乎是要学习、传承人类文化,就必要学习语文,其实质还是掌握语文这一工具,而现在的观念却是学习语文本身就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的滋养,中国古代传统的语文教学似乎更重在这一层面。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实验教材是如何体现这一性质的?我们又该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契合点?
二、为什么要学习语文?
旧大纲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便是要“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新的《课程标准》又说:“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基于此,我们以为,学习语文便是要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这正是语文“人文性”的重要体现。正如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语文学习要“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让语文学习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的气息,让语文学习充满智慧的挑战”。所以,学习语文是生命发展的需要,是开启智慧的需要,是精神成长的需要,是民族前进的需要。
三、怎样学习语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还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由此,我们以为,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教材,局限于课堂,要通过教材这“一本”激发、引导学生读“多本”,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素养,应该将语文学习的视野扩大到社会、自然等更广阔的空间,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学习方式上,应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程式,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身体验、感悟、交流、创造。
认识基本明确了,似乎方向已经确立,但在具体施教中,我们又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面临着新的困惑。核心便是:宏观的认识如何渗透、融合于具体的教学?
其一、阶段目标如何确定?如何实施?
如识字,九年的总目标是“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字”,第—学段(1——2年级)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第二学段(3——4年级)新增700——900个,第三学段(5——6年级)新增500个,第四学段(7——9年级)新增500个。按最新的早期教育研究成果(尤其是武汉大学冯德全教授的“0岁方案”早教理论),视觉语言(即识字)发展的最佳期是二至三岁,这一时期的识字,主要是通过“玩字”,即“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的大量的游戏识字活动来感知,四岁以后的识字主要应该结合阅读来进行。现在我们三岁以前的家庭教育和三至六岁的幼儿园教育在这方面几乎还是空白,所以我们刚上小学的儿童基本是听觉语言已很发达而视觉语言先天不足。面对此种情况,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识字应该毫无疑义(因为要补课),但问题是识字教学如何实施,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要考虑的。我们现在的识字教学主要还是通过反复的大量的写字来完成的,对于刚学写字的学生来说,往往因疲于应付而无法“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也使情感的体验和文化的熏染不易获得,因为字毕竟是抽象的(绝大部分),而语言才具有形象性,语文对生命的关爱、对精神的滋养更多的是在语言的品味中、在美文的体悟中得到的。基于此,我们认为,错过了最佳期的识字应该是在语文环境、语文实践中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学生学过拼音,能够借助拼音进行阅读的时候,那些反复出现的字便逐渐留在了他的记忆中,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量的增大,识字的增幅也自然会逐渐扩大,所以低年级完全不必通过反复的大量的写字来完成识字任务,而应以适量的写字来提高写字质量(重在写好),识字应该是在语文阅读中的一个自然的、渐进的过程,不必完全拘泥于阶段目标。
其二、教材的精神实质如何理解?如何通过教材引导学生的学习?
如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共8个单元,34篇课文,内容包括自然、节令、家庭、社会、历史、科学、人际关系、智慧故事等,无一不透出生命的光彩,对学生的精神影响、心智启迪都会有很好的作用。但现在不要求我们“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热爱科学,学习以诚待人,学习勤于动脑,并形成随时随处学习语文的习惯,这就是“大语文观”。反观古代的蒙学读物,似乎文化底蕴更为厚实,如“三字经”、“百家姓”,如“千字文”、“小儿语”,如《幼学琼林》等,虽为启蒙,内容却是异彩纷呈,自然、社会、天文、人事、德行、礼仪等无所不包,似乎更重在全方位的开启心智(当然,“习字”是必修内容,但重在质,即写好,而不在量),“人文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我们以为,对教材的处理、开掘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应着眼于总体目标进行重新审视,不应局限于教学任务,应将重心放在如何引导、促进生命的成长,如何引导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每一课甚至每一课时如何处理,都是令授课者颇费思量的。
其三、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教师角色如何定位?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似乎有本质的不同,但细究起来,“传道”自然也应包含学习之“道”,“授业”自然应包含学习之“术”,“解惑”也自然应包含探求真知之“路”,所以,问题并不出在理论的阐释,而在教师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精神的成长。具体到教学中,就是如何创造学习的环境、营造学习的氛围,如何组织学习、引导学习,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学策略的设计。其实质也就是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就是放下师道之“尊”,把自己当作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做到“和学生在课堂一道幸福成长”。而问题是,这一角色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很不好把握,要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碰撞,实现双主体的互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