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郑曦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日语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日语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分析了目前二外日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二外日语课程设置、转变教育观念、导入文化元素、改革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等有关二外日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高二外日语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二外日语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外语作为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了解国外文化的工具,越来越显示了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外语人才需求也逐渐向双语甚至多语型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特别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熟练运用第一外语之外,学习和掌握第二外语(以下简称二外)也不可忽视。据调查,在我国高校中,除英语外,日语是学习者最多的外语语种,同时也是诸多英语专业学生的首选二外科目。但是,目前高校的二外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日语教育的发展。因此,研究二外日语教学的的现状及问题,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成为提高高校二外日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第二外语日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课时设置不合理
第二外语在大多数高校都是作为外语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来设置的,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把精读、泛读、听力、口语等融为一体来进行教学才行,这就对课时数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目前二外课时较少,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二外日语从大二学年开始开设,共开始4个学期,总学时数为160课时,无法完全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很显然,教学时间短、授课内容较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使得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授课方式,想在短时间内尽量多讲,而学生只是被动听,几乎没有师生互动时间,学生也没有了消化和吸收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学习日语的兴趣和热情也会逐渐冷却。
2、教育观念陈旧
受传统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二外日语教学仍然以语言知识的教授为主,教学内容以语音、词汇和语法为中心,即先讲单词,再讲语法,然后讲课文,程序固定单一,对语言技能和常用口语表达的训练不够重视,而且对语言背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介绍不足使学生掌握的日语成为“哑巴日语”,在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日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不足。
3、教学方式单一滞后
在二外日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完全依赖教材,以讲解单词和语法为主,强调语言知识点的死记硬背,造成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匆匆忙忙地记,师生互动时间少的局面。结果,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大,很多学生开始感觉学习枯燥乏味,容易产生疲惫厌学的心理,影响了二外日语学习的质量。
可见,有限的课时数,陈旧的教学观念、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日语的动力不足,学习效率的下降,教学效果的不尽人意。因此,如何改革目前的模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提高单位时间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二外日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1、改革二外日语课程设置,适当增加教学课时
增加二外日语的教学课时,把现在的160课时增加到256课时,即每学期64课时,上4个学期。特别要注重对“二外日语”课英语专业学生日语语音的教学指导及课堂上的口语、听力练习。每一课除了单词、语法的讲解外,也应该增加相应的听力、口语会话练习的课时数。
2、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育模式为了学生应付考试,比较偏重于语法的教育,导致有些学生虽然考试成绩不错,但听说能力相对较差。而现今社会所需的日语人才须具备能够用日语交流、沟通的综合能力,在听、说、读等方面要求较高。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日语教师,必须对二外日语课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把握,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精讲”与“多练”的关系,切勿把教学中心放在单一的语言知识传授上,而忽略了语言技能的运用。教师的“讲”是基础,学生在课堂上的“练”则是提高能力的关键,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灵活运用。应把“精讲”与“多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把语言知识落实于听、说、读、写的实践,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质量,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运用日语来进行熟练的交流。
同时,教师还应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因材施教。教师在安排教学进度使应该从实际出发,以学生能够接受为标准,认真设计每一节课,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不能为完成教学内容而赶进度、满堂灌,要力求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授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并在课堂上流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索、体会刚刚学到的知识,以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导入文化元素,有机结合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同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要靠语言保存、传播和继承。可以说,外语教学是跨文化的教学,只有充分理解所学语言里蕴藏的文化背景,充分了解所学语言的那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以及思维方式,才能真正掌握好一门外语。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具体课文,把文化融于教学,让学生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社会制度、生活习惯、衣食住行等,从而感受日语的语言特色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更好地领会语言的精髓。例如,在学习“歌舞伎”一词时,可以顺带讲解日本歌舞伎的由来以及发展,让学生对日本传统艺术有所了解;在学习“箸”“刺身”等单词时,可以讲解日本人在摆放筷子时的方式,介绍日本的饮食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更能加深学生对单词的印象,对课文的理解。
此外,中日文化之间存在不少的差异性。通过中日文化的比较,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避免讲出的日语不地道、做出的动作不得体,交流沟通的不顺畅。例如中国人在拒绝别人邀请时,往往是比较直截了当的回答,而日本人更倾向于委婉含蓄的表达。对于日语表达方式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暧昧模糊的语气,应当引导学生理解日本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以心传心”的观点,即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和摩擦。再比如,在中国别人给你让座,我们会说“谢谢”,但在日语中如果别人给你让座我们应该说「すみません」(对不起),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我你就可以好好地坐着,给你带来麻烦真是对不起”,此时日本人不说“谢谢”而说“对不起”的根源是日本人的“耻”文化的影响。日本人对于因为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麻烦而感到不好意思所以说“对不起”。理解这一点,学生才能更好地深入日语学习,在将来的异文化交流活动中应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