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但是由于在现代课堂中普遍存在的教师以及学生自身的问题,使得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严重降低。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前导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如何激励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是现代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任务,拯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才能够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教师再能够实施有效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开展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这里将全面分析各方面的因素,为激励学生课堂积极性提出较为有效的方法。关键词:教师 课堂教学 学生 积极性
由于现代教育体制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丧失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无论教师采取任何强制性的措施,都没有获得显著性的成效。在这里我们将针对这一现象展开论述,探讨行而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课堂中的沉默现象
在中学的课堂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当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学生的表现通常都是集体默不作声,对于教师的提问不表露出任何的想法与观点,只是以沉默代替。教师愈是发问,学生愈是沉默。最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课堂现象,即沉默课堂。沉默课堂不是偶然存在,而是以一种普遍的现象在中学课堂中出现。
二、沉默课堂的概念
虽然沉默课堂是一种现象,但究竟是怎样的课堂现象才能够称作是沉默课堂,这里需要对沉默课堂作出一个概念性的界定。沉默课堂是指沉默是交际主体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语言交际行为[1]。而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它的交际主体只能是教师和学生,它的交际链也只能由两种形态:教师-学生,学生-教师。那么,课堂沉默可以相应地定义为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从广义层面讲,它包含课堂教学中所有沉默现象,而狭义上单指课堂提问或课堂讨论中学生的沉默。
三、沉默课堂的普遍存在性
沉默课堂已经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惯的课堂形式,虽然其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形成的结果却是不尽相同的。沉默已经成为了这类课堂的代名词。无论是在教育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还是在急需教育环境改善的中西部地区都存在这样的课堂,这说明沉默课堂不是哪一个地区特有的教育景观现象,而是以大范围、整体性的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来。这可以说明沉默课堂是具有普遍存在性这一特质。
四、教师管理策略分析
在传统的课堂管理中,权威型课堂管理模式是主要的管理模式,它强调了“课堂管理本身是教师对课堂中各个要素的控制,它首先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严格控制和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这种管理模式,虽然能够很直接的达到教师的管理目标与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但这是以牺牲学生的课堂利益为前提的。权威型课堂管理是教师单方面的制定课堂活动,禁止将行动建立在个人珍惜的内在情感价值观上,而是建立在教师的严格服从和诚恳态度上,它关注了行为控制和程式化为题的解决,侧重于规章规则和学生的绝对服从,强调了课堂秩序和规定性,奠定了学生的学业水平发展基础,却忽视了学生最基本的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均衡化发展。
教师的管理策略是以教师的综合素质所体现的,综合素质的高与低将直接在课堂管理中所体现。在课堂中教师的管理策略通常为:
抓不住优势兴奋中心,不能够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育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因此集中并保持学生的注意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核心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只有在总的任务内不断地移动,才能长期坚持在某一物上,否则就会出现起伏。在上课的前5分钟,学生保持了较高的兴奋性,随后在教师的调控中大约继续保持20分钟左右的兴奋程度,随后下降。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教师习惯于向学生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从一节课的开始到一节课的结尾都被教学内容充实,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学生在一节课中究竟有哪些内容是可以吸收的,哪些内容时期调节作用的,没有按照一定的心理学基础来规划安排课堂,进行科学的课堂管理。
未采取隐性管理,制止、纠正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隐性课堂管理通常是指在教师在不影响教学活动时,隐蔽不公开进行对违规的学生进行批评。相对于人性化的隐性管理,目前大部分教师喜欢显性课堂管理。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不恰当的行为或言语时,往往采取公开批评甚至是人格的侮辱。这类言语会极大的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形成情感上的挫败体验,消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展现,使学生产生对于课堂、对于教师的恐惧心理,无法真正的进行自我评价。
五、教师管理目标的转变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尤其是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教育的核心理念主张“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学生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教育思想。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探索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生的均衡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营造出学生之间的和谐的集体生活环境,创造出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让学生真正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其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教师对于课堂管理的实质就是学生对于自我的管理,当学生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中的一员时,更愿意积极的投入到课堂管理中来。但是在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应该由教师做均衡的控制,学生间能够相互制约,同时又要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要,变他律为自律。出于这样的管理目标,教师的做法可以有:
1、教师应该为课堂的有效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对课程有全面的计划,确保教学的正常节奏和过程;
2、创建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互动程度;
3、师生间的交流方式多样化、强调学生的参与程度,主动帮助学生发展;
4、满足学生的正常需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认同感;
5、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自律习惯。
六、教师激励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激励学生积极性的方式有多种,现在选择集中较为可行的方式:
方式一:地位平等,氛围和谐。学生对于教师的恐惧并不是由教师的性格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中的至高无上的权威造就的,由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可以知道处于该时期的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比较强烈,渴望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关系,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并且与周围的同学进行分享。但局限于课堂中教师地位的特殊性,学生的各种愿望都不得不埋在心中,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变得沉默寡言,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也在逐渐丧失。因此,教师要创造出一种和谐的环境氛围,同学生保持着地位平等的关系,但其中又要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课堂的学习交流活动,而不只是知识的灌输活动,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很容易被教师所带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