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理论课教学效果
姜宁
摘要:在中职学校德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性特点、受教育程度、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学校在实际开展德育理论教学中往往收效甚微,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探讨研究德育教学中的应对措施对掌握中职德育教学方法、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非常必要。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学效果问题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中职学校德育理论课教学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一些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德育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教学实效性、针对性与有效性上与现实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如何提高德育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成为当前中职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中职学校德育理论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学方法单调、缺乏创新
目前,在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大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虽然也有学校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但是依仍是教师讲、学生听,始终坚持以老师为中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使得德育教学变得单调乏味、生涩难懂,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同时,部分学校教师对教材专研不透,讲起课来干巴巴,不善于举例和比喻,不善于联系和联想,有的教师用旧教案甚至无教案上课,没有创新精神,导致课程变得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们的教师需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到真正东西。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缺乏说服力
德育理论课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不可缺失的生命线。课堂和书本上的理论要想被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就必须使学生对理论有切身的感受,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但从目前多数学校德育理论课教学的情况看,在教育形式上普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即使对于有限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性教学组织上同样缺乏系统的设计和安排,在教学内容上也多照本宣科,在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目标、职业要求以及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方面比较缺乏。
3、教师队伍能力素质不高、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正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上逐渐形成了重智育、轻德育,重科技、轻人文的功利主义倾向。虽然德育理论课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但社会认可程度与社会回报并不高,这无疑会影响从业教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多数中职学校德育课专职教师较少,部分学校采用其他专业教师兼任,使得教师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难以满足教学要求,教学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
4、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不强
在许多中职学生看来,德育课程学科性太强,重理论讲述、轻行为实践和能力培养,与自己的职业目标相差较远,到学校的目的就是学习专业技能,而不是把时间花在德育理论课学习上,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务实主义和功利主义,学习积极性不高,德育教学工作难以取得较好效果。学生只注重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导致德育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不能实现,即引导学生在思想上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充分实现,部分学生“知与行”严重脱节。
二、提高中职学校德育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1、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和发展方向的探索研究
传统的德育理论教育模式难以适应信息化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形势的变化和要求,及时予以补充和修改。对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讲半天”的状况,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网络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影视、录音、录像、动画、图片等多种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利用网络积极解决和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努力提高德育理论课的实效性,扩大教育覆盖面,增强德育理论课的影响力。运用问题引导、自由辩论、主题演讲和社会调查等措施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对原理、论点的认识,通过理论与实践锻炼使学生的思想水平得到提高。要向学生说明德育教学“是什么”、“为什么”、“如何行”、“怎么做”,引导学生成为德育理论素质的自觉建构者,帮助学生养成并正确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社会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方面,为教师创造社会实践的条件,增强教师认识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与课本内容相结合,使德育理论课堂更有生命力。另一方面,精心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成为学生掌握和消化所学理论知识、加强对社会认识的重要实践形式和有效载体。
2、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德育理论课教学的成效是通过学生的“知”、“情”、“意”、“信”、“行”来体现,不是依靠外在的力量强制完成。因此,必须摒弃“物化式”、“满堂灌”、“限制式”等不合时宜的传统教育方式,站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从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优势;坚持以学生为价值主体、以学生接受不接受作为评价德育理论课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坚持以学生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的手段,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理论课的兴趣。
3、努力提升教师人才队伍能力素质
首先是端正中职学校德育教师的职业态度,让他们对德育教学工作倾情、倾学、倾言、倾行;其次是拓宽中职教师的成长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教育道德能力、行业联系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学生鉴定能力、学生管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职场健康与安全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第三帮助中职德育教师树立良好职业愿景,让教师把“成为绝大多数学生欢迎的老师,成为同事悦纳的老师,成为受领导器重的老师,成为自己喜欢自己的老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做到讲爱心、讲学习、讲奉献,精于教书、勤于育人,注重练好内功,切实提高自身能力水平。
4、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刚刚步入青年阶段和青春期的中职学生,他们适应性强,模仿快,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而且,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思想行为的变化,也会产生深刻影响。对此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主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提倡将理想和现实、精神和物质统一起来,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