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分类策略
分类策略就是在大一新生刚上大学时分好的班级里进行分层次,每次上课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来掌握。在上机课时,可以采取分别指导的方式,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实验任务。这种策略需要教师与学生能够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及时得到真实的信息,以便能够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以上这两种教学策略,各有优势,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或者可以二者相结合来使用。
5.分层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学分层次教学的成果如何还是需要一个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来衡量,考核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如果一味的采用分层次教学,而没有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那么久而久之不仅调动不起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1学生的掌握程度
首先将分层次班对学生的考核分为三类,分别为A、B、C。A类,即免修层次,目标课程就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校主要采用目标管理法来实现目标课程,计算机基础免修考试是每位新生都可以加入的并且是自愿加入,等到考试合格后或者具有计算机相关证书的学生可以免修此课程,直接获得此课程的学分,直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计算机高级开发和应用教学;B类,对于有一定计算机基础且掌握速度非常快的学生,让他们完成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提高他们高级语言的编程能力,此学分比A类稍低些;C类,正常按照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教学来进行,学分设置基本学分。
5.2对教师的考核
对教师的考核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因素,例如,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是否以最贴近学生的方式去解答学生的疑难,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灵活,课后作业是否满足教学要求等,总之从教学中的各个方面进行考核,尤其注重实验的考核。对于A类班的教学,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更好的学生方法;对于B类班的教师,其主要目的就是使新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基本上的均衡,从学习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指导;对于C类班的教师,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彻底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上花功夫。
6.结语
分层次教学已经得到证实,在教学中受到了广大学生和教师的亲睐。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创新手段。分层次教学使原来学习差的学生基础更加牢固、使中等学生更上一层楼、使优秀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上得到了飞速发展。总而言之,采用分层次教学有效地提高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晶. 搞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几点做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36) .
[2] 江林升,田素诚. 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福建电脑, 2008,(08) .
[3] 吴秀娟,李莹.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 2010, (13) .
[4] 孙昊. 浅析如何改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 (26) .
[5] 刘薇. 在计算机教学中融合素质教育刍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