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新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困难重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面向专业应用、突出实践能力、着眼信息素养。而正因为此问题无法解决,导致其目标实现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解决此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引入了分层次教学模式,效果非常有效。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
1.引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一个一直存在的问题就是高校新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导致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本文提出了分层次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2.分层次教学理论
分层次教学理论主要是对于目前学生学习水平不等的情况而研发的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来制定教学要求,当然学习程度不同会使教学要求也不同,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都会有所变化。分层次教学虽然与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同,但是它也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并且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流畅的交流和沟通,教师与学生在相互配合下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具体的分层教学就是在班级授课制下,以学生差异为准则,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将学生分为几类群体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师在对待这些群体时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以平等为基础实施分层策略。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分层次方式势必会提高教学质量。
3.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之目标分层
3.1课程总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素养为基础,让学生首先具有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础,初步建立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其它非计算机学科的问题,即计算机与专业学科相结合。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与计算机相关的学科,同时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2阶段教学目标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内容,一般高校都将计算机基础分为两个学期来讲,分别在大一的上、下两个学期。第一个学期的教学目标是:大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系统平台与计算机环境的基础知识。具体来说,就是掌握计算机的产生、发展、软硬件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安全与维护、图形界面操作系统Windows 2000/XP的操作方法与技巧。Office 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基础与应用及计算机网络与 Internet应用基础等,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课堂理论教学,设计实用上机实验指导,强化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经过第一学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提高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个学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是:注重大学生信息素养与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有吸收、处理、创造信息和组织利用、规划信息资源的能力和素质;注重大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数据组织与管理、多媒体表现与处理、科学计算、辅助设计、接口与控制、统计与分析等使其具备使用典型的应用软件和工具来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注重应用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对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具备专业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
具体层次目标:(1)第一学期: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例如,外语、体育、美术等相关专业,给他们制定的教学目标就是去除数据库相关知识的学习。(2)第二学期: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有很多,而且每个专业显然不同,例如,图文图像与计算机应用这两个与计算机相关的学科,它们虽然与计算机都相关,但是应用计算机完全不同,因此,对于不同专业学生,他们对计算机有着不同的需求,此时由统一安排和自主选择相结合,安排教学难度相当但是内容完全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主要由应用计算机的方向来定,它们肯定都是计算机知识,只是内容不同而已。(3)微观层面分层。在一个班级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类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类群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另外,不仅要给层次较高的同学多分任务、分层次高的任务,而且还要求他们能够帮助那些层次稍低的同学,从而使同班同学的差距逐渐减小,并且也使层次高的学生能够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4.计算机基础教学分层次方法实施的具体策略
4.1分班策略
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导致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些大一新生基本已经掌握,而有些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少接触计算机,因此这些学生计算机水平式比较差的,因此,应将新生分成三个层次的基础课程班: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这三个层次班的划分主要是以刚开始的模拟测试为依据。对于初级班的学生而言,学习目标就是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产生、发展、软硬件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安全与维护、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所有的上机课都是以大课为主,教师根据课程的安排统一指导这些学生进行上机。在每个上机课时,教师千万不能不管,仅仅让学生自己练习,这样会导致学生在有限的上机课上不做相关的练习,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来对每次实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能够及时解答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对于中级班的学生而言,学习目标是除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产生、发展、软硬件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安全与维护、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之外,简单的了解小型数据库。加强上机课,在上机课上,教师集中布置任务,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给予及时解决,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对于高级班的学生而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产生、发展、软硬件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安全与维护、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小型数据库,同样也要加强上机课的练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事实上,分班策略与动态交叉分层的教学模式相似。本文提出的一种动态交叉分层的教学模式。首先,科学合理地分层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前提。在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可以在新生入校之初,进行一次摸底考核或问卷调查,内容可参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然后,根据考试成绩或调查统计结果把学生分为优秀学生(层次1)、中等学生(层次2)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层次3)三个层次。层次1,是在进入大学前学习过计算机课程,具备比较系统的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好上机操作能力的学生。这一层次的教学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本专业或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则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选修不同的计算机课程。对此层次的学生,以少讲多练为主,多给学生创造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注重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层次2,是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但是不系统、不全面的学生。这一层次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信息社会所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使学生在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初步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常用软件、安全知识和网络应用等。对于此层次的学生,应实行精讲精练,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又要重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层次3,这一层次的学生主要以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为主,基本没有学习过计算机相关课程,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知之甚少,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此层次的学生就要进行多讲多练,更要有耐心对其进行手把手的指导。所谓动态交叉就是指学生层次确定后,也不能固定不变,而要允许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在不同层次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调整。层次1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调至层次2;层次2或者层次3中的优秀学生可以调整到层次1教学环境中去。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开发其学习潜力,营造一种竞争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取得最佳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