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道德教育非人性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主要内容就是传授、灌输一些枯燥、乏味的道德观念、原则与规范,企图以此作为规范、塑造学生的模型,而忽视了道德教育最起码的人性基础。这种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国家与社会要求,很难顾及到学生道德的内在要求,也是杜威所谓之“关于道德的观念”。道德教育应是一种基于人性的教育,忽视了人性基础的道德教育,就没有立体鲜活的内容,道德品质的塑造便是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分析与建构
如何改变高校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化、功利化、虚无化以及非人性化状况,改进和加强道德教育的实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才,是当前高校道德教育面对的重大课题。欲解决高校道德教育的虚化、泛化问题,关键在于建构有效的高校道德教育机制,使道德教育回归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实践。笔者认为,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需注重以下诸方面的建构:
1、高校道德教育人文化自性建构。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发展的困境是意识形态色彩太浓,导致其自性缺失。有效性建构的关键是恢复道德教育的的自性,重视其人文化建设。高校道德教育的自性是以人为本,真正把人作为目的而非手段,一切从人出发,一切服务于人的教育,是教人自觉为人的教育,是源于人之自觉意志的自为性教育。缺失其人文化自性基础,道德教育就失去了源泉,无法直击人的心灵。强调高校道德教育的自性不是不要意识形态的指导,而是如何去理解意识形态的指导,如何理解政治。对于当前的高校道德教育来说,注重道德教育的人文化自性,让学生接受到生动、活泼、源自人性的教育,就是最大的政治。道德教育自性建构亦需张立道德教育的本体。高校道德不是为限制人而开展的教育,也不是为外在的伦理规范而开展的教育,而是人性的推致教育。当前高校道德教育惟有回归其人文化自性,才可避免道德教育其功利化、手段化、工具化,真正发挥高校道德教育的应有作用。
2、高校道德教育的理论整合性建构。德育理论是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有效开展的指南。与西方德育发展相比较,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理论之状况有些差强人意。从广度上看,派别众多,却各自为政;从深度上来看,蜻蜓点水,难究其真。目前我国高校德育理论研究是外来借鉴有余,内在继承甚少。比照西方德育教育理论之历程,从宗教教育、人文教育、人格教育到科学教育与价值中立、反对权威教育,继而发展成宗教教育、人文教育、个性教育、生活教育以及人格教育的逐渐整合的历程。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国家,进行德育理论的建构,不应是简单的借鉴,而是多方位的比较研究,更应是对古老德育理论的批判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整合。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德育理论与实践,如儒家思想中学为圣贤的德育目标,主体间性之德性交流范式,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等,均是当代可以发掘的重大资源。这些资源与西方德育思想的现代走向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3、高校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建构。高校道德教育不仅要张立人文化自性,继承、借鉴、整合各种德育思想,也要充分考虑道德主体的生活状况与具体要求。高校道德教育的生活化要求主张道德教育应从理想化、抽象化、口号化的道德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并引导受教育主体的现实生活。生活既是道德的出发点,也是道德的回归地;生活既是道德的基础,也是道德教育的生长点,植根于生活的道德教育,才能引导学生直接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在实践交往中体验道德情感和进行道德选择。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和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高校道德教育要以大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道德性问题为切入点,例如恋爱、交往中遇到的道德问题,才能真正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杜威特别强调道德教育的生活化,而非学科的知识记忆。他认为,“使道德的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题,处于普遍和统治的地位。要是没有这个可能,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大家熟悉的这句话,将是虚伪的装腔作势。”③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是将来生活的预备。高校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回归要求生活过程德育化,不仅要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等,在具体生活境域中实施道德教育。也要通过德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助益其未来生活。
4、高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建构。目前高校道德教育虚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目中无人”。在这种道德教育中,受教育者是缺席不在场的,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其主体性发展。欲进行高校道德教育有效性建构,主体性建构也是关键。道德教育不仅是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更是受教育者将道德教育内化为自身情感与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与习惯的过程。高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完善学生的德性,而学生德性的提升,首要是基于主体性基础的自主性、能动性锻炼。基于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可以建构师生平等、开放的“主体—主体”互动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和道德修养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建构可以使我们避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脱离学生的实际状况,将德育变为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灌输;也可以避免道德教育无视人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品格,把道德教育变为概念的符合和纯粹的研究。
注释:
①朱熹集注 陈戍国校点.四书集注[M].湖南:岳麓出版社,2004:4
②朱熹集注 陈戍国校点.四书集注[M].湖南:岳麓出版社,2004:119
③赵祥麟 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