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家长不支持,造成生源不足
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和艺术上有所建树,就是不愿让孩子从事田径运动,怕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固然不想进行体育训练,有体育专长的学生也怕受到家长的责难,更怕万一体育出不了成绩,又没学到文化,吃亏的是自己。有些家长送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目的仅仅是增强体质,而并不希望孩子在体育方面进行发展,只有那些认为自己孩子不是学习的料、文化课交差、又顽皮的孩子家长才将子女送到体育训练队,希望能通过体育训练约束孩子的行为,并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在体育上有所发挥。这些现象,造成了课余训练的生源不足。
2.3.4田径教师选拔学生参加课余田径训练的依据
田径教练主要根据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上的比赛成绩、学生平时上实践课表现和学生的体型进行选材,说明课余田径训练选材的科学性不强。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对科学选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意把精力与时间化在科学选材上。此外,教师及学校缺乏相关的科学选材的知识和仪器设备等也是原因之一。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为学校购置必备的仪器设备,使教师尽快掌握田径各项目选材的基础理论、方法、要求和技能,逐步做到根据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技术特点进行鉴别与评价,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因地制宜地选好材,为育好材创造前提条件。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尽管目前滨州市体育活动水平较好,但学校、家庭对学生参与业余田径训练的支持率不高,临沂市体校学生的课余田径训练主要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这对于要求有一定时间保证的高水平训练显然是不够的。加之经常性的训练、比赛,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耽误文化课学习的现象。
3.1.2 长期以来,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凡是参加业余田径训练的学生,其文化课成绩就差,导致学生缺乏田径训练的主动性,家长又担心耽误学习,致使升学就业无门,所以不愿支持临沂市体校学生参加课余田径训练。其根本原因是对课余田径训练的认识不足,轻视田径的旧习起着制约作用。形成课余训练的社会大环境,使学生运动员充分感到刻苦训练学习和提高运动技术,也是接受人才培养,而具有安全感,形成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学校课余训练的发展和运动员成长的局面。
3.1.3 滨州市体校学生把参加课余田径训练,提高自己运动成绩仅作为获取升学筹码的手段。要加强对参加课余田径训练学生的引导与教育,从个人前途与国家需要的结合上提高滨州市体校学生的动机水平,帮助学生解决训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巩固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3.2 建议
3.2.1 建议在训练实践中,应该主动提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大滨州市体校学生参加课余田径训练的“科研含量”,从而促进训练质量不断提高。提高临沂市体校学生课余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从现在起就应有计划地加强临沂市体校体育教师教练员的培养,尊重教练员的劳动成果。教练员和教师应更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胜任本职工作,取得领导支持。
3.2.2 建议要提高滨州市体校课余田径训练选材与育材工作的科学化程度,通过培训、学习、考核和交流等途径,帮助体育教师切实转变仅靠经验搞选材、抓训练的落后观念,逐步掌握选材和制订训练计划等方面的先进理论和科学方法,提高组织实施训练计划的水平,以推动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
3.2.3 端正人才培养观,把培养体育人才真正纳入学校教育的轨道,在制度上、物质上给予应有的保证,改善临沂市体校的运动设施,以满足训练比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丁立刚,王法祥,刘润芝.田径运动项目研究者情况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5)
[2] 龚浩.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思路[J].大众科技,2010,8(11):161-162
[3] 金德召.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0.(01).
[4] 杨建伟.中学田径训练的现状[J].经营管理者,2010,(13).
[5] 徐利民.区域内中学田径课余训练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2):19-21
[6] 周熠.中学田径课余训练对策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02).
[7] 潘玉梅.对我校田径队课余训练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3):26-27
.[8] 石忠宝.学校田径训练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
[9] 周勇智.浅析普通高校田径业余训练新思路—OSF训练法[J].山东体育科技2007,29(2):53—55
[10] 林瑞国,牛辉,王洪涛.我国中学田径运动课余训练综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