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对于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目的,一方面是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就是为我国培养田径后备人才。因此学校的田径训练课十分的重要。采用的是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等,对临沂市体校业余田径课余训练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从中找出了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促进临沂市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市中学课余田径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滨州市 ;中学 ;田径 ;课余训练
前言
在竞技体育中,田径是被人们所公认的一项运动,是竞技体育运动的基础,它对于任何一项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竞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田径后备人才储备的较量,中学是培养强大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科学的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训练,有目的、有计划的去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中学的田径课余训练是国家选拨和输送优秀田径运动员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中学的课余田径训练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田径运动运动的整体水平。抓好田径课余训练的工作是滨州市体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滨州市青少年田径业余体校。共调查学生60人。女生25人,年龄在14-17岁;男生35人,年龄在14-17岁。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2005-2010年中国期刊网大量相关资料及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将文献进行归类并定性,从而以相关文献为支撑点,加以论证。
1.2.2 问卷调查法
向滨州市体校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55份,回收率95.8%。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87%。问卷经过有关专家进行效度检验,认为可以发放。问卷第一次发放后时隔两周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相差无几,精明问卷的可信度较好。
1.2.3 数据统计法
对统计的书籍与进行客观,科学的逻辑分析,梳理出相应的观点和结论。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训练与文化课学习之间的矛盾和现状
2.1.1训练与文化课的矛盾
体育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为薄弱,而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又往往会使身体产生疲劳,同时,日常紧密的教学时问安排也会加剧他们的疲劳程度。因此,训练与学习之间就会出现各种矛盾,从而进一步影响体育生的文化成绩和训练水平。要想要更多的学生参加课余训练就应该尽快的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
2.1.2训练与文化课的现状
通过研究调查可以看出,从表1可以看出来,现在的学生有80%的的学生认为田径课余训练影响了其文化课的学习。其中29%的学生认为课余训练已经有所影响学生,38.46%的学生认为课余训练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课的学习,还有8.3%的学生认为课余训练已经严重影响了其的文化学习,有20%的同学认为课余训练没有对文化课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表1 滨州市体校田径业余训练是否影响文化课的调查
影响程度 没有影响 有些影响 较大影响 严重影响
人数 23 39 15 18
比例(% ) 20 29.46 38.46 8.32.2
2.2场地、器材情况现状分析
2.2.1 滨州市体校场地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增长,临沂市各方面建设都有了全新的面貌,尤其是在学校建设方面,有的学校修建了塑胶跑道,引进了更好的体育器材。极大的改善了学校的田径训练条件。但毕竟这些学校是极少数的,这样的学校大多数为国际级学校或是省级的重点学校,它可以得到上级部门分配的资金赞助或社会上的其他的一些赞助,比较普通的学校还是灰土操场或是碳渣操场,这些学校就没有那些好的待遇。这样的场地因为器材的原因而不能正常开放,这将直接影响着课余训练的质量和成效。甚至有些教练员带领着运动去去社区体育设施场地或者是公园体育场地进行训练。
2.2.2滨州市体校器材现状分析
表2 滨州市体校教练员对场地器材满意程度的调查
健全 比较健全 不足 严重不足 质量比较好 质量一般 较差 很差
人数 5 11 16 8 4 14 15 7
% 12.5 27.5 40 20 10 35 37.5 17.5
一些比较普通的学校由于器材的不足,从而导致了一些项目无法正常的开展课余训练。由表2可以看出,从学校的体育器材的数量来看,认为器材不足和严重不足的教练员人数占比例的40%和20%。从学校体育器材的质量来看,有35%的教练人员认为器材质量是一般的,认为比较好的教练员仅占10%,此外还有37.5%和17.5%的教练员认为器材质量是比较差或是很差。追究其原因是由于场地器材的维修和场地更新不及时所导致的。尽管教练员的衡量标准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从整体上看,目前在临沂市业余体校的场地器材的数量根本满足不了运动员教练的需求,这也就直接影响到课余训练项目的开设情况,场地器材问题的不足严重阻碍了运动训练的发展,针对临沂市体校器材与场地不足的情况教练员应尽量创造条件让运动员参加训练,利用社区体育器材和公园体育器材等社会体育环境来弥补学校体育环境的缺陷。
2.3 滨州市体校存在的问题
2.3.1轻培养输送,重比赛名次
滨州市体校田径业余训练的运动员,大部分都是青少年发育时期,有的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虽然身体具有承受一定训练量的能力,但是很容易造成疲劳和受伤,训练量要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尤其不能强迫或加大运动量,教练员在选择训练方法上一定要时刻注意和科学;再由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少年业余体校办学的影响,许多老师忽视了系统训练和培养输送。结合青少年不同的年龄段来侧重的去发展他们的能力主要表现在,选材只注重运动成绩;忽视学生的基础训练;同时训练缺乏系统性,未能发挥学校课余田径训练的铺路石作用。在训练中时刻记住,同样的训练手段,只能对一部分身体素质好运动员是提高成绩,但对其他一些运动员则可能不适用,因为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天赋及训练基础的不同,决定其不能用完全相同的训练手段,这要求教练员在充分了解学生、训练方法、队员们的身体素质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每个运动员的特点,对训练手段加以改进。
2.3.2 求升学率,课余训练得不到保证
众所周知训练成绩的取得不仅仅是运动员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量投入的结果,同时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也密不可分。学校领导对课余田径训练认识不足,并且对学校开展课余训练重视程度不够,唯恐课余田径训练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认为参加课余田径训练会影响到文化课的学习,旧的功课不巩固,新的功课无法补,同时参加课余田径训练运动员的课外补习与课余田径训练时间发生冲突,造成参加课余田径训练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挫伤了参加课余田径训练同学课余训练的积极性。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学校课余田径训练被排除于学校教育之外,这无疑将影响到临沂市体校课余田径训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