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给离异家庭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让她们能够接受良好的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必须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 成因 表现 策略 结果
一.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变化,不管农村还是城市离婚现象日益普遍,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不断上升的离婚率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便是目前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通常一个温暖的家庭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既有父爱,又有母爱,父母之爱的有机融合,维系着一个家庭的平衡,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是我国孩子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家庭教育的差异,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严重的影响。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对象为我校高三级学生中12名离异家庭学生和部分班主任及高三(1)班学生。调查的方法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案例分析法。
三.案例分析
我通过家庭走访、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分析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首先,我对12名学生的家庭组成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其次,我通过个别谈心了解到60%的家庭经济富裕,大多由于父母一方在生活上出现问题而离异,30%的家庭是由于父母一方因懒惰而使家境经济困难,因此夫妻经常吵架从而使感情破裂而离异,10%的家庭是因一些小事而离异。在这些离异过程中父母双方均未考虑孩子的情绪。同时,我就高三(1)班62名学生对离异家庭学生的看法进行了问卷调查,12%的同学看不起,18%的同学不愿接近,8%的同学背后议论,70%的同学表示同情,60%的同学表示理解,26%的同学表示不理解,70%的同学愿主动帮助,18%的同学被动帮助。班主任一律表示理解、同情。
通过分析发现:一方面:95%的学生对父母的离异感到愤怒、不满、不能理解,在校表现为要么亢奋攻击性强,喜欢打架闹事,要么性格孤僻,不擅言谈,心理自卑。92%的离异家庭学生在父母离异后,在集体活动中性格胆怯、孤僻、自卑心灵强,只怕同学看不起他,从而远离同学,逃离今天。父母在离异过程中由于情绪激动、性格暴躁,从而忘记了孩子的感受,而孩子正好受到刺激,因此精力分散,成绩下降。另一方面:离婚后50%的孩子由父母一方抚养,这时30%的父母才感觉到对不起孩子,因此对孩子百依百顺,百事包办,因而养成孩子自私、懒惰、唯我独尊等不良习惯。20%的家长则由于满足自己的需求,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由主义的习惯,最终不服家庭、学校及社会的管束。35%的家长因自己离异过程中文化水平低受别人歧视,心理发生变异表现在对孩子的行为过分限制,为了让孩子为自己争口气整天让孩子不停的学习,孩子考试成绩一旦不好就的加分析严加打骂,结果造成孩子性格倔强不愿学习。当然,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一些离异家庭的父母有自己一套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从而使孩子在特殊的环境中也能够自强不息,健康成长。调查结果显示:离异家庭的学生学习不但明显低于完整家庭孩子的学习而且思想品德也远低于完整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教育和身心健康有着极其消极的影响。通过对离异学生的观察,我们发现因受家庭、社会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心理不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抑郁孤独。由于父母离异,许多孩子由一方抚养,有些由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因此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欢乐,特别是一些重组家庭,由于孩子与家长的隔阂,从而使其不愿说话、不想说话渐渐远离人群。在校表现为:不愿与同学接近,不善言谈。
2.怯懦自卑。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使孩子感觉不如别人,让别人瞧不起自己。在学校表现为:对学习不感性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差,学校各项活动不愿参加,也不想参加,从而远离班级,脱离集体。
3.狭隘自私。由于环境的影响,有些孩子随其祖父母生活,由于对孩子过于溺爱,因而忽略了孩子思想行为和养成教育,使孩子产生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在学校表现为:不原与同学交往,不原受学校纪律的约束,从而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打架斗殴等。
4.精神恍惚。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其比同龄人想更多的问题。上课表现为: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不能专心听讲,学校缺乏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从而使其学习成绩落后。
以下为我校对离异家庭孩子教育较为成功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
1.学生:张同学,性别:男,年龄:16岁,高二学生,家庭离异,本人身体健康。
2.家庭成员:父母离异,还有80岁老奶奶。
3.家庭成员情况
父亲高中文化程度,但好吃懒做。母亲文盲。最后父母离异,其生活一直由其80岁奶奶负责。
4.该生特征:学习成绩差,早晨几乎每天迟到,作业经常迟交甚至抄袭别人作业,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找其谈话,认错态度好,但实际行动不变。
5.教育方法:
我将其作为重点教育对象,首先进行家访了解其家庭情况,然后将该生叫到办公室对其家庭进行分析,再分析他本人在学校的表现及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其严格要求,同时我要求课任教师只要发现其闪光点就进行表扬,让孩自己找回信心。
6.教育效果:
通过将近一年的教育,发现该同学逐渐改变自己的恶习,上课开始认真听课,下课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同时也开始与同学交往、积极参加班级各项活动,与家人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他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自己也越来越自信。从他身上我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给学生耐心与信心,她们都能够成为一个知识的拥有者.
案例二:
1.学生:朱同学,性别:男,年龄:16岁,高二学生,独生子女,本人身体健康。
2.家庭成员:父母离异,由其父亲一人抚养。
3.家庭成员情况
父亲文盲,但吃苦耐劳。
4.该生特征:学习成绩一般,喜欢参加学校的个项活动,性格开朗,但在生活和学习中比较虚伪。
5.教育方法:
针对这种情况,我单独找其谈心,表扬了其优点,同时指出了其缺点,希望他今后能够扬长避短,认真学习,立志成才。
6.教育效果:
通过将近一段时间的教育,发现该同学除了保持以前的优点外,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缺点,学习成绩也逐渐赶上来了,并且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
案例三:
1.学生:王同学,性别:女,年龄:16岁,高一学生,独生子女,本人身体健康。
2.家庭成员:父母离异,由其父亲一人抚养,但经常到他母亲那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