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出现了"不适应"的一面。网络时代给传统的德育模式带来巨大冲击,给学校德育提出的严峻挑战。网络的特殊性为职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历史的机遇,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首先,网上信息内容复杂。其次,网上活动隐蔽性大。再次,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强大的冲击。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作为职教工作者,我们必须对学校德育重新作出科学的思考和研究:在网络时代,职校德育工作应采取哪些新的适应性的策略,才能实现其实效性呢?
关键词: 网络时代 职校德育 思考 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步伐加快,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也有长足的发展,职业学校德育进一步加强,且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根据近来对职业学校调查了解和自己长期的工作实践的体会,我感到还存在"不适应"的一面。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和观念,构筑起一种全新的网络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网络的特殊性为学校德育工作也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又对传统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首先,网上信息内容复杂。既有科学、进步、健康、有益的大量信息,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甚至反动的信息也充斥其中。庞杂的信息会造成人们思想的迷惘,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挤压,规范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其次,网上活动隐蔽性大。网民的隐蔽性、无约束性、虚拟性和显突的自主意识,冲击人们的责任感,则可能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引发人格分裂。 再次,网上制造、传播病毒,制造、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道德失范行为和黑客攻击、诈骗、赌博等犯罪行为,腐蚀人们的灵魂,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产生强大的冲击。 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作为职教工作者我们应该对学校的德育重新作出科学的思考和研究。在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应有哪些新的适应性的策略,才能实现其实效性呢?笔者将在本文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希望在促进职校德育实践方面有所裨益。
一、影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因素。
1、网络大环境的影响
网络时代给传统的德育模式带来巨大冲击,给学校德育提出的严峻挑战,在学习引进先进技术、经验的同时,也必然会引入国外的文化和观念,包括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等,都是前所未有的全新问题。
2、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其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对其子女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有的家长忽视对孩子的管教,使孩子形成放任自由的习惯。有的"望子成龙"心切,让孩子参加众多的特长班、辅导班,剥夺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使得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厌恶学习。有的家长不加强自身修养,成天酗酒打牌,无形之中使孩子沾上了不良习气。还有的家长过于娇惯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使孩子从小养成任性、自私的性格等等,所有这些,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人才观、教育观陈旧;教育方法简单、缺少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沟通和交流;全员育人意识不强、教学渗透德育少、关爱学生少;教职工的师德规范、行为表现较淡化;班主任教育方法不当,师生信心缺乏"交叉感染"; 学校德育实施中,没有形成教育上的合力,缺少必要的协调与配合。
4、中职生自身的原因
部分中职生思想不求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学习上得过且过,目的不明,缺乏动力;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只想混个文凭。在行为规范方面,侧重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由、随便,淡化时间观念,纪律约束和卫生意识追求低层次,劳动观念淡漠,不注重勤俭节约,不善于与身边的人交往,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行为自控能力差。绝大多数职校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们普遍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
二、网络环境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职业学校迎接挑战、抢抓机遇、战胜困难、推动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网络环境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不能限于传统的教育章法,而应力求把创新思想贯穿其中,使之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有效。
1、更新德育观念,培养道德主体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中职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学生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多元价值观往往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利,当学生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所以,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也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必须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形成道德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因而,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德育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措施。学校还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同时,还必须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增强对学生网上生活和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现在,这种指导在美国、英国、印度、巴西等国的中小学已发展成专门的课程,课程名称为“媒介教育”,有关互联网的教育称为“网络素养教育”。
2、调整德育内容,拓展德育范畴
在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网络技术的竞争,以取得对外传播信息的优势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德育传播策略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既能发挥德育宣传教育功能,又能监控有害信息传播的校园德育网络系统。这个系统应成为学校德育传播的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能够接受到生动形象、有效可信的“主旋律”教育、“三德”教育、“三观”教育、“三讲”教育,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的教育及形势与政策教育、法制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情操、优秀和具有感染力的作品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和塑造人,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修养。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科学技术水平低状态下建立的德育也在向适应高科技水平的道德发展,建立科学伦理、环境伦理、生命伦理、网络伦理、基因伦理等一系列革命性的伦理也将要成为新时代下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