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分 平
均
分 学
生
总
数 教
师
人
数 排
名 人数 占系评价人数比例 占校同等分数人数比例 人数 占系评价人数比例 占校同等分数人数比例 人数 占系评价人数比例 占校同等分数人数比例 人数 占系评价人数比例 占校同等分数人数比例 人数 占系评价人数比例 占校同等分数人数比例 2007-2008(1) 0 .0% .0% 1 3.8% 4.3% 5 19.2% 5.9% 2 26.9% 3.3% 13 50.0% 13.5% 98.38 95.53 2308 26 2 2007-2008(2) 2 8.7% 2.1% 8 34.8% 6.0% 8 34.8% 9.1% 3 13.0% 9.4% 2 8.7% 10.0% 97.95 92.57 1893 23 2 2008-2009(1) 1 4.2% 3.2% 6 25.0% 4.9% 15 62.5% 7.2% 0 .0% .0% 2 8.3% 12.5% 96.32 92.70 1976 24 4 2008-2009(2) 4 14.3% 7.8% 8 28.6% 5.8% 11 39.3% 7.0% 3 14.3% 8.0% 1 3.6% 5.9% 96.47 92.11 2602 28 9 2009-2010(1) 1 4.0% 3.1% 1 4.0% 1.2% 22 88.0% 10.0% 1 4.0% 1.0% 0 .0% .0% 94.45 92.79 2896 25 10 2009-2010(2) 0 .0% .0% 0 .0% .0% 26 96.3% 11.5% 0 3.7% .8% 0 .0% .0% 95.23 93.19 2795 27 11 4、小结
本院开展的“学生评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指标设计以学生为主,可操作性较强,学生能准确判断任课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真实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状态。每名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不同、给不同的年级、专业授课、年龄的大小、与学生的沟通亲疏等因素都会影响评教结果。我们探讨的是除了“学生评教”结果受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教师的知识量、驾驭课堂的能力等因素以外的其它影响因素。 启示 根据对英语系“学生评教”数据统计及上述分析,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为了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应加强评教前的宣传与教育 “学生评教”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学生评教”结果产生偏差,影响了评教结果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评教认识。系部领导要足够重视,要从领导、老师、学生三方面提高评教认识。做好评教前的宣传与教育,让学生懂得对教师评教是在鞭策和鼓励教师,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最终受益的是学生;参评教师必须正确对待评教结果,在态度上要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胸襟与气度,要把学生评教结果当做推动自己工作的动力。系领导营造良好的评教氛围,让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有足够的重视,这是提高“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关键。 为了提高“学生评教”的真实性,应加强评教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 “学生评教”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中的必要环节,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评价中心设计的指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了对教师评价的可信度。但评教过程中可能存在漏洞,参评的学生不一定能完全做到客观公正,找人代评、暗箱操作的现象也有发生。如果不加强评教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对遭受不公正对待的教师有失公允,评教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会引起教师的不满,评教就失去其促进教学的目的。
3、正确使用评教结果
“学生评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们还不能剔除各种干扰因素,评价结果有些偏差。学生的草率评价、严格教师得低分等,都是对教师的不公。一次评价结果不能作为评定教师好坏的唯一标准,系领导应根据本部门的具体情况,把系内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结果结合起来综合评判,而不是简单的把“学生评教”结果作为对教师考核、奖惩的工具使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因注重评教结果而去迎合学生,导致师生关系庸俗化。
总之,“学生评教”是一项涉及面广、规模大、制度化的教育评价工作,它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影响评教结果的因素很多,研究找出影响评教结果的原因其目的就是更好的发挥“学生评教”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英语系以“学生评教”为契机,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建设一支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艳华,解鸿泉.影响高校学生评教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4):21-22
[2]张鹏.高校学生评教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66-68
[3]孙金文.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5):4-6
[4]赵颂梅.高校学生评教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5):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