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四有”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部分学生厌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政治化空泛化结论化;教学方法简单化等问题。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问题; 对策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适应新的变化而又坚守阵地,不断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切实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厌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生厌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从学生方面看,厌学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功利主义。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所学专业无关,与就业不直接挂钩,用处不大。第二,抵触情绪。受社会上不良因素影响,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一种莫明其妙的抵触情绪。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空洞的说教,很多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为混学分。从教师方面看,主要原因有:第一,教师缺乏使命意识。个别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历史使命,缺乏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第二,理论修养不够。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很好地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诊释现实问题。第三,教师基本功差。部分教师缺乏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语言平辅直叙,缺少感情投入,教学感染力不强,不能吸引学生。
此外,师生关系的疏离,也是学生厌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关系感到一般或不太满意,师生处于不冷不热的尴尬状态。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交往活动,它涉及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独白式教学中,教师依靠自己的权力或权威迫使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无视学生理解与否,造成师生之间形式上的交往、情感上的疏离、思想上的隔离,于是形成表面上你讲我听、实质上你我疏离的局面。
2、教学内容政治化、空泛化、结论化
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方面,无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功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价值及对学生个体的价值不能客观地把握。另一方面夸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功能,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包罗万象,无所不能, 以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政治化。由于体制、历史及现实的诸多因素,人们常常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成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翻版。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显然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健康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涉及面很广,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但总的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还不够精炼,滞后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脱离学生生活世界。教材多基本原理、系统理论,少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学生被固定在“书本世界”、“理论世界”里,从而勿视了让学生从“生活世界”中去发现、体验、理解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这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追求。
此外,教学内容重结论,不重过程。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观点基本上都以结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而对原理、规律的发现探索过程缺乏表述,这些干巴巴的教条结论堆积在一起,要求学生无条件地信奉、记忆,加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
3、教学方法简单化
在人们的眼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一门意识形态方面的课程。因此,传统的“单向”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即教师通过讲解、讲演、讲述等不同方式,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以求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发生改变。特别是近年高校扩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采用上大课的方式,强调灌输说教,缺少师生互动、双向交流。“老师讲得口干,学生记得手酸,考前再背背老师划的重点”,教学的实际效果可想而知。灌输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独立见解、批判意识、创新精神得不到应有的培养[1](P25)
二、 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策
1、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依据“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合理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整体功效。首先,教学内容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让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评价、借鉴当代国外社会思潮,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当代社会主义新情况、新问题。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并重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相辅相承,注重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培养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2、努力实现互动式教学
在课堂上, 进行启发性、引导性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行双向互动式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2](P108)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若始终以真理的握有者自居,若以绝对真理的代表者自居,若以训导者的身份自居,那么,带给学生的就只能是笼罩其上的压抑或被动的接受,相应地,填鸭式的“单向”教学模式也就自然充斥校园。
“教育首先应该是发展认识的手段,而不再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 [3](P87) 互动式教学强调理解与反思,反对单纯的灌输说教。互动式教学重视对话者之间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理解尤为重要。由于各自的经验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师生对同一问题或现象会产生不同的解释,通过对话与理解达到视界融合。 在理解的基础上,反思在互动式教学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受外界影响较大,而且学生的思想也处于不断地变动之中,如果没有反思,教学就必定流于空泛与肤浅。只有把教师的教育活动建立在师生平等的相互交往的基础之上,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加强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大学生死背硬记一些现成的原理和结论,而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把课堂精要讲授和师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