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论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论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来源:互联网 sk007 | 刘明琳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途径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社会和学校应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本文分析了影响中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些负面因素,并提出了改善与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途径

  当代中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其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浪潮冲击下,以及我国社会道德观念的弱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偏向,我国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出现了一些让人忧虑的变化,和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也给我国现阶段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严峻的挑战。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道德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才能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宏图伟业。

  1 影响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因素

  要抓紧抓好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不能不关注影响其思想品德形成的各种因素,包括各种负面因素和原因。本文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来作分析。

  1.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数千年积淀的优良道德规范一直面临着各种经济、文化大潮的冲击。中国人传统的义利观、效率观中包含着的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比如“君子言义不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人际关系不重工作效率,谋人胜于谋事等观念和习惯受到挑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开始逐步确立,追求个人正当利益、重视个人价值、开拓创新、平等竞争、讲求效率、珍惜时间、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同时,在互联网和媒体极为开放的条件下,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倚仗着经济和文化宣传优势也滚滚而来,不断地散发着负面影响。而市场经济通行的商品交换原则也越来越多地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蔓延,国家意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削弱。这种情况污染社会风气、腐蚀人们的灵魂、败坏人们的道德品质,使人和人在交往中互不信任,疏远和冷漠。久而久之,不仅会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为之倚

  重的下一代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然而市场经济带来的双重影响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影响是人们道德意识的混乱迷惘,使人们习惯己久的道德观念、理想信念和善恶标准都受到了挑战和冲击,而新的观念和标准究竟是什么,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非、善恶、美子走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被混淆甚至被颠倒了。从而使得社会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评价混乱,道德精神迷失,使得腐败和欺诈逐步演化成为社会的公害。人们对于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状况的评价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如何看待这些现象也引发了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新旧体制、新旧观念、新旧道德混杂撞击、擅变震荡的过程中,中学生年轻幼稚,缺乏经验,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不良思想道德现象分不清,判不明,既不甚理解,又不能全然接受,处于一种思想道德困惑的状态,并由此表现出一些令人忧虑的思想道德问题和倾向。

  1.2家庭的不良影响

  大多数思想品德不良学生都受到家庭中负面事件的很大影响。有的是因为家庭中父母离异、再婚,或者是父母早逝或其中一方早逝,这种家庭支柱性结构的突然变化,对大多数学生身心的负面影响甚大;也有的学生就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和、得不到家庭应有的温暖或关心而在社会上结交有劣迹的青少年,继而沾染了不良习惯和思想品德;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家长特别足父母忙于经商或工作,对子女放任自流,疏于管教,也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和成长状况。另外,家长自身素质较差对孩子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也非常之大。一些家长沉溺于打扑克、拼麻将、泡舞厅,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不良行为的熏陶,自然难以在思想和道德品行方面健康成长。还有就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不良影响。有的家长对子女要么不闻不问,任其发展;要么纵容、溺爱,有了问题就包庇、袒护:要么一点不对,就声色俱厉,甚至施以棍棒。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形成畸形的心理和习惯。

  1.3学校教育失误的影响

  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也是中学生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教育”的教育弊端,并没有真正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同时,由于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对学生忽视心理素质、道德品行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也缺少有力措施和有效的方法,这也使学校成为学生的不良思想品德产生和形成的特定土壤和市场。而其中,教师思想教育方法的不当是影响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养成的主因之一。一些教师由于缺少教书育人的职业责任感,缺乏必要的耐心、爱心和关心,对平时表现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不是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是产生厌烦、厌恶的情绪,甚至采用过火的责骂和体罚等错误手段对待之,而这又使学生要么在老师斥责下,表面上诚惶诚恐、唯唯诺诺,转过身则是我行我素,从而在台‘行不一上走得史远。有的学生甚至对此产生强烈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进一步疏远甚至恶化。“与然有些教师对学生教育不讲原则,甚至不分是非,这同样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校风或班风的不正也对中学生思想品德起着不好的影响。一些学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校风、班风很差,不良的习惯和风气占上风,错误的言行得不到克服和纠正,使良好的思想行为反而受到嘲弄和排斥,而学校和教师也没能扶正抑斜,及时肯定和表扬好人好事。久而久之,就使得学校和班级的道德判断和评价出现了问题,助长了中学生中不良品德的产生和发展。

  1.4网络的不良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正在日益深入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当前,网络正以其独有的特点和强大功能,引发着信息技术革命,它宽频高效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了接受多种教育的机遇,使他们快捷便利地获得信息,最大限度地共享信息资源,中学生网民的数量也正在呈几何级数增加。从笔者本次调查问卷反映的问题看,有92%的学生经常上网。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双刃剑,在网络信息中,亮点和阴影、欢乐和痛苦同时并存。青少年在享受着互联网络积极因素熏陶的同时,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也日渐显现。已经有一部分中学生沉浸其间,不可自拔,患上”网络依赖症”,他们成天高唱:“网络是我家,我的眼里只有它”,而对网上一些错误的、乃至淫秽的东西也一并照收不误。这显然与我们希望学生通过网络扩大视野,增长知识的美好愿望是背道而驰的。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压力容器《压力容器》
《压力容器》主要报道高压、高压中的低压压力容器和气瓶、换热器、塔器类等壳体、大型高压管道、通用机械的辅助承压设备等的标准规范、试验研究、结构设计、材...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98年,是由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要报道有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季刊)创刊于1985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金陵科技学院主办、南京市教育局主管,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 《金陵科...
珠江论丛《珠江论丛》
《珠江论丛》(季刊),创刊于2013年,由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人文社科性学术理论刊物。《珠江论丛》本刊秉持繁荣学术研究的宗旨,以创新的思...
诗词月刊《诗词月刊》
杂志之家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诗词月刊》杂志官方网站。办理其他业务请直接联系杂志社 《诗词月刊》创刊于2006...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半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主要栏目设有:专家论坛、论...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