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一年级新生,自控能力差,课堂注意力极易分散,常常导致学习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发生,无法确保课堂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导课,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保持学习的注意力,把握最佳时机,充分利用学生的注意力,巧设悬念,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评价、奖励,强化学生的注意力。
关键词:小学 一年级新生 课堂 注意力 培养
注意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高度注意时,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得更迅速、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可见只有那些进入注意状态的信息,才能被认知,并通过进一步加工而成为个体的经验。如果学习时学生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就很难集中在一定的学习对象上,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发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感知和认识教材。然而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前习惯于个体活动,其心理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被周围一些事物吸引而分散注意力。就拿课堂教学来说吧,教师作了充分准备,上课讲得也很卖力,希望学生把老师讲的知识听懂学会,但学生往往各行其是, 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与周围同学说话,有的翻东西,有的搞小动作……并不认真听讲,要他(她)运用意志强迫自己集中注意更是难上加难。如何让他们在四十分钟内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确保课堂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值得每一位执教者好好深思。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经过探索与实践,我认为在一节课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集中一年级新生的注意力。
一、精心导课,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一年级新生活泼好动,上课铃响了,往往玩兴未了,他们的注意力可能还云游在玩耍的嬉笑之中。上课伊始,教师的导入环节特别关键,扭转学生注意,吸引孩子欢聚一堂,就能为后面的教学铺路。教师可用三至五分钟,通过精心导课,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让学生背“上课铃,叮叮响,我们快步进课堂,书本文具放整齐,静等老师把课上” 儿歌;进行课前复习,例如:抢背课文、选字组词说话、听写生字、唱知识歌(如:在教汉语拼音时让他们唱“声母歌、韵母歌”),还可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事,或自己知道的事,这样,既可以迫使学生必须预先做好课前准备,提高学习的效率,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迎接新课的到来。
二、巧妙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即使在教学秩序比较差的班级,只要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几乎都能集中注意力,进行一定的思考。为了迅速处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在引入新课时,通过巧妙地设疑提问,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钳住。实践证明,猜谜引入法、游戏引入法、直观引入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唤起学生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同时,刺激大脑兴奋中枢,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迅速进入角色,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如在教学拼音“a”时,我微笑着说:“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去玩。然后一边放课件,一边解说:这里,绿草茵茵,给大地妈妈穿上了绿色的衣裳:河岸上,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一大早就来这里‘啊啊啊……’地学唱歌,大公鸡也‘喔喔喔……’地打鸣,多尽职啊!一条弯弯的小河,唱着动听的歌,欢快地流淌着;白鹅妈妈带着它的孩子们快活地学游泳……“精彩的开头,像无形的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三、明确学习目的,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引入新课后,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是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因素,是学习的内驱力。一个人对学习是否专注,往往与其学习目的是否明确有很大关系。如果学习目的明确,就会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有效地继续学习,注意力就会最大限度、持久有效地发挥作用。比如,学习《自选商场》一课,当我亲切地问:“同学们,你们去过商场买东西吗?”学生的注意立刻跟了过来,答道:“去过!”我马上又问:“你都买过些啥东西呀?”学生开始说了,然后,我用多媒体出示本课含生字的有关商品名称的词语和图,告诉他们:“这些东西的名字你能认吗?,如果你不会认,你爸爸妈妈叫你去买容易办到吗?”学生回答不容易,我趁机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怎样?学生回答要认真学,学生明白学来很有用,就能很好地保持认真学习的注意力。
四、把握最佳时机,充分利用学生的注意力
明确学习目的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集中。根据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的研究,这时每个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优势兴奋中心的兴奋性越高,注意力也越集中,使人感知的事物印象深刻,易于理解,就会学得快,记得牢,但对于五至七岁的一年级新生而言只能维持五至十分钟。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抓住这一最佳时间段,及时把握学生注意力,直奔重点、难点。例如:教学《阳光》一课,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在激趣解题后,先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再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自然段读给四人小组的同学欣赏,其他同学注意听,帮助正音,接着小组自荐或推荐一名读得较好的同学参加朗读比赛,其余同学当评委,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和最佳小评委,老师相机解决一些识字上的困难。这样,“黄金时光”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既掌握了重点,又攻破了难点,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五、巧设悬念,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当学生出现疲劳分散时,教师不要急于上课,可以配上优美的音乐,穿插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或比赛,让学生唱一唱,动一动,做做课间操,轻松片刻,然后,通过提出一个问题:“小朋友们,刚才学到了什么地方了,比比谁记得最牢?”引起全班同学的追忆。追忆是一种有意回忆。追忆的进行伴随着有意注意。这样就能把学生的注意从无意注意转换到有意注意,引导到原来的教学内容上,为课堂师生互动创造良好的氛围。
六、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当学生的注意力又被唤起后,可依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乐、好胜、好表现、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通过讨论、游戏中寓教于乐、看课件等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他们的心紧紧拴住,提高注意力。如在教学《阳光》这课时,对“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这句话的理解,我采用四人小组讨论的方法,小朋友们十分感兴趣,情绪活跃,思维得到充分的调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答案的精妙真叫人拍案叫绝。比如一孩子回答道:“金子管钱,用钱就可以买到,阳光是大家的,你就是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如果没有阳光,到处都是黑乎乎的,很冷,人们的生活不方便,说不定有很多东西活不了”虽然个别的词用得不恰当,可你不得不承认他已投入并认真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