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论小学一年级新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
论小学一年级新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
来源:互联网 sk007 | 吴永大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小学  一年级新生   课堂  注意力   培养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小学一年级新生,自控能力差,课堂注意力极易分散,常常导致学习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发生,无法确保课堂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导课,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保持学习的注意力,把握最佳时机,充分利用学生的注意力,巧设悬念,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评价、奖励,强化学生的注意力。

  关键词:小学 一年级新生 课堂 注意力 培养

  注意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高度注意时,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得更迅速、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可见只有那些进入注意状态的信息,才能被认知,并通过进一步加工而成为个体的经验。如果学习时学生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就很难集中在一定的学习对象上,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发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感知和认识教材。然而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前习惯于个体活动,其心理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被周围一些事物吸引而分散注意力。就拿课堂教学来说吧,教师作了充分准备,上课讲得也很卖力,希望学生把老师讲的知识听懂学会,但学生往往各行其是, 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与周围同学说话,有的翻东西,有的搞小动作……并不认真听讲,要他(她)运用意志强迫自己集中注意更是难上加难。如何让他们在四十分钟内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确保课堂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值得每一位执教者好好深思。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经过探索与实践,我认为在一节课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集中一年级新生的注意力。

  一、精心导课,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一年级新生活泼好动,上课铃响了,往往玩兴未了,他们的注意力可能还云游在玩耍的嬉笑之中。上课伊始,教师的导入环节特别关键,扭转学生注意,吸引孩子欢聚一堂,就能为后面的教学铺路。教师可用三至五分钟,通过精心导课,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让学生背“上课铃,叮叮响,我们快步进课堂,书本文具放整齐,静等老师把课上” 儿歌;进行课前复习,例如:抢背课文、选字组词说话、听写生字、唱知识歌(如:在教汉语拼音时让他们唱“声母歌、韵母歌”),还可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事,或自己知道的事,这样,既可以迫使学生必须预先做好课前准备,提高学习的效率,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迎接新课的到来。

  二、巧妙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即使在教学秩序比较差的班级,只要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几乎都能集中注意力,进行一定的思考。为了迅速处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在引入新课时,通过巧妙地设疑提问,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钳住。实践证明,猜谜引入法、游戏引入法、直观引入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唤起学生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同时,刺激大脑兴奋中枢,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迅速进入角色,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如在教学拼音“a”时,我微笑着说:“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去玩。然后一边放课件,一边解说:这里,绿草茵茵,给大地妈妈穿上了绿色的衣裳:河岸上,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一大早就来这里‘啊啊啊……’地学唱歌,大公鸡也‘喔喔喔……’地打鸣,多尽职啊!一条弯弯的小河,唱着动听的歌,欢快地流淌着;白鹅妈妈带着它的孩子们快活地学游泳……“精彩的开头,像无形的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三、明确学习目的,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引入新课后,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是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因素,是学习的内驱力。一个人对学习是否专注,往往与其学习目的是否明确有很大关系。如果学习目的明确,就会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有效地继续学习,注意力就会最大限度、持久有效地发挥作用。比如,学习《自选商场》一课,当我亲切地问:“同学们,你们去过商场买东西吗?”学生的注意立刻跟了过来,答道:“去过!”我马上又问:“你都买过些啥东西呀?”学生开始说了,然后,我用多媒体出示本课含生字的有关商品名称的词语和图,告诉他们:“这些东西的名字你能认吗?,如果你不会认,你爸爸妈妈叫你去买容易办到吗?”学生回答不容易,我趁机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怎样?学生回答要认真学,学生明白学来很有用,就能很好地保持认真学习的注意力。

  四、把握最佳时机,充分利用学生的注意力

  明确学习目的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集中。根据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的研究,这时每个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优势兴奋中心的兴奋性越高,注意力也越集中,使人感知的事物印象深刻,易于理解,就会学得快,记得牢,但对于五至七岁的一年级新生而言只能维持五至十分钟。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抓住这一最佳时间段,及时把握学生注意力,直奔重点、难点。例如:教学《阳光》一课,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在激趣解题后,先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再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自然段读给四人小组的同学欣赏,其他同学注意听,帮助正音,接着小组自荐或推荐一名读得较好的同学参加朗读比赛,其余同学当评委,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和最佳小评委,老师相机解决一些识字上的困难。这样,“黄金时光”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既掌握了重点,又攻破了难点,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五、巧设悬念,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当学生出现疲劳分散时,教师不要急于上课,可以配上优美的音乐,穿插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或比赛,让学生唱一唱,动一动,做做课间操,轻松片刻,然后,通过提出一个问题:“小朋友们,刚才学到了什么地方了,比比谁记得最牢?”引起全班同学的追忆。追忆是一种有意回忆。追忆的进行伴随着有意注意。这样就能把学生的注意从无意注意转换到有意注意,引导到原来的教学内容上,为课堂师生互动创造良好的氛围。

  六、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当学生的注意力又被唤起后,可依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乐、好胜、好表现、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通过讨论、游戏中寓教于乐、看课件等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他们的心紧紧拴住,提高注意力。如在教学《阳光》这课时,对“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这句话的理解,我采用四人小组讨论的方法,小朋友们十分感兴趣,情绪活跃,思维得到充分的调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答案的精妙真叫人拍案叫绝。比如一孩子回答道:“金子管钱,用钱就可以买到,阳光是大家的,你就是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如果没有阳光,到处都是黑乎乎的,很冷,人们的生活不方便,说不定有很多东西活不了”虽然个别的词用得不恰当,可你不得不承认他已投入并认真思考了。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茶叶学报《茶叶学报》
《茶叶学报》杂志,于196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5-1330/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科技园地、...
社会保障评论《社会保障评论》
并非《社会保障评论》杂志官方网站。办理其他业务请直接联系杂志社。 《社会保障评论》杂志,于201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0-1472/C,本刊在国内外有...
盐科学与化工《盐科学与化工》
《盐科学与化工》杂志,于197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2-1453/T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综述与...
投资北京《投资北京》
《投资北京》杂志,于198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5205/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文献综述、...
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版)《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版)》
《试题与研究》杂志,于198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1-1368/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文献综述...
热能动力工程《热能动力工程》
杂志之家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热能动力工程》杂志官方网站。 《热能动力工程》(月刊)创刊于1986年,由第七0三研究所...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