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大专业、小分流: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明确指出: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多样化的新机制。学生在高考填报专业志愿时,大部分是盲目和被动的,经过大学一段时间学习后,往往会发现自己更适合另一个专业,而现实的高校教学管理又很难让大量的学生自由调整专业。因此,高校应转变教育观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大专业,小分流”,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拓宽学生就业面[4]。
3.5 家校合作,分类教育:建立与学生家庭合作育人机制,与广大家长“加强沟通,共谋发展”,形成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社团学习、家庭教育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培养模式,相互推动和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在第二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现状开展分类教育。学有余力学生着重于素质拓展和全面提升;厌学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侧重于对自身认知、对人生的规划设计以及对学习能力的提升。社团学习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吟. 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7:77.
[2] 韩国军,曹雷. 刍议新时期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5):126.
[3] 朱汉清,李倩. 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创新理念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6,1:87.
[4] 王鑫龙.本科教育实施“大专业,小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