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强者,必先以教育为基;教育之兴者,必以人才培养为本;人才之旺者,必以精英教育为导向。
——题记
据2010年12月29日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2%,普通高校总数为2305 所(美国为3000多所);并且,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专刊》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统计,世界大学排名前十位美国有六所,英国四所,中国大陆众学府,北京大学领航排名第四十七位。从这一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虽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但顶级高校和高级人才仍然缺乏,若想提高教育竞争力,就必须发展精英教育。
再者,我国广阔的地域,使得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国民素质参次不齐。因此,现阶段的教育,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教育思想有些僵化,开始显现八股式的教学。教学套路基本确定,缺少因材施教和启发性教育,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不高,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头脑僵化,同时,个人创新能力及其他方面的素质的拓展也会受到影响。
第二,教材内容陈旧,缺乏与时俱进。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知识如果无法与社会接轨,如果无法了解其应用价值,那么,就会大大的影响其学习的主动性,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第三,大部分学校为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随处可见的各类辅导机构和参考书基本都是应试类的,在学校,有些老师为提高教学“质量”而把应试技巧作为教学重点,试想,如此填鸭式的教与学,考试的含金量是高是低?学生的依赖性心理会增强还是减弱呢?不必问,答案定是后者。
因此,既已将2010~2020作为改革之年,那么就必须有所突破。在敝人看来,发展精英教育是大势所趋。
首先,据目前国情分析,高精尖人才的缺乏仍是国家发展一大瓶颈,许多行业,如能源、管理、经济等,往往需从国外引进高级人才,或派遣留学生出国学深造。此种做法,再次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毋庸置疑的是代价大,核心技术突破困难。所以,求别人不如靠自己,提高国内人才储备及素质是必须的。
——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企业级研究机构遍地开花,师资力量基本富裕,有众多潜在的以及受过优良教育的人才储备。
与大众教育的相比,精英教育具有以下的不同(见表格): 办学模式 培养机构 人才结构 教学内容 培养目标 精英教育 重点培养,个别授课 科研机构 专业行 专识教育 培养国家、企业急需的高精尖人才 大众教育 集体授课,个体辅导 学校 复合型 通识教育 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扩大受教育人群
很明显,这样的教育优势更为明显,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许很多人会有疑问:这不就是现阶段的硕士教育吗?的确,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它们是相同的,但培养过程却又有所不同:
起始时间 培养方式 选拔方式 精英教育 发现培养目标 较为自由,学校、社会或家庭都可实现 个人的天赋和兴趣、特长 硕士教育 受高等教育之后 学校或科研机构 考试
发展精英教育需要国家、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共同努力:
1 从启蒙教育阶段开始,教师就要避免填鸭式的教学,给孩子更多的思维空间,施行引导式、启发性的教育,锻炼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尽量让其张扬个性;
2 培养一定数量的学探人才,专职发现人才特长,让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就像罗琳小说中的分院帽一样,给人才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
3 对于考试制度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学校教育、社会用人要注重个人的真实能力,而不是以文凭、证书说了算,学生也要重视个人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加强,从观念上逐步摆脱“应试教育”。
4 增加适当数量的特色学校。可以让不同个性的年轻人,不同爱好的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展,减少综合,重“精”非“杂”;
5 家长要转变观念,让孩子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成长。
毛主席曾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你们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的确,年轻的一代充满朝气与希望,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使命,寄托着国人的梦,对他们的投资,永远是世界上升值最快的地方。接受好的教育,对于其后天能力的培养及自身潜力的发挥至关重要,是一国强大的基本源泉。精英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