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职校生物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实施课堂教学民主化、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创造条件,实施课堂教学策略,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体全面自由发展。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堂;学生主体
在我国的一些职业学校中,教育教学方法还沿袭着传统的中小学教学方法,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生物教学是职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和生物科技,高职生物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学生是能动的学习者,他们富有灵性、善于创造,教育应把个体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不可能代替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去包办学生的学习、用同一个模式去改造学生、用共性取代个性。而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独立选择、自主发展的权利,让他们拥有自已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因此,要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实施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前的高职生物教学则往往把教学目的定们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人这个根本,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统治地位,学生只能绝对听从老师,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和创造能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在巨大发展潜能,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因而只有在手掌中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使教学民主得到充分体现,就必须建立和谐 民主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要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尊重、信任、激励、合作、服务的互动关系,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去吸取、探索知识,有区别地启发、引导他们。在生物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下的教学民主表现为:学生有阅读、思考问题的时间,有提出质疑、寻求解答的机会,有发表见解、参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权利,有求同存异、发现别人示发现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探索新途径。
二、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职业学校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导”代“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改变以往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课后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敏于观察。人从外界所获的知识,许多是通过观察获得的。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都源于平凡的现象观察。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的基础,老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学生在观察生物实验时,根据实验结果呈现形式,和实验设计的原则,不要束缚学生的思路,要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设想、求异创新。因此,观察不光是看,要有目的地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力求全面、细致、真实和客观。
2、善于提问。老师讲课要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教学活动应该从“老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让他们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再来请教老师,让老师、教材、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从过去侧重教学的研究转向重视学生学法的探讨与指导。
3、乐于讨论。在生物教学中,要让同学们开展讨论与争辩,可相互激励、开阔视野、发展思维,启迪灵感、让学生倍加受益,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勇于探索。教师要改进教学设计,创造相应条件,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在自已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再发现”的过程。进行学生实验探索的目的并不在于结论的“宝贵”,而是重在探索过程中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学生个人能力、意志、品格修养方面的提高。
三、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致使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不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渴求,学生只能疲于应付,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不发生于单纯的吸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建构过程。只有激发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才会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精心准备,并优化设计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瞬间万变的生物变化中去感知知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非常牢固,应用起来也得心应手、灵活方便。此外,在课堂上要增加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把课本上一些难度较低的演示实验改由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形象、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可以让学生形成系统记忆,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记忆的能力,学习的兴趣以及提高思维能力等。
四、实施课堂教学策略,促进主体全面自由发展
传统的生物教学比较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而不太重视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上,注意归纳和比较,使知识体系化和系统化,并找出各知识间内在规律和联系,从而充分完善自已的认知结构。这样,便于学生有序记忆和掌握,也便于学生运用和迁移。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换位思考。在高职生物课堂教学中,老师应以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将要学习的内容,编写教案尝试着“学”的角色,“催化”自已的思维,以求得与学生思维“共振”,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
2、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把精彩留给学生。在引出课题之后,教师不要着急于把正确的思维活动和结论直接抛给学生,而应为学生多留一点思考、讨论的时间。不要过早地打断学生发言,不要担心学生发表的见解不合理,让学生自已领悟真谛。把“精彩”留给学生,给学生发现的机会和创新的愉悦。
3、老师在教学中进行成功激励。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心,激起求知、探索等学习意愿。教学内容过深,学生畏而却步,降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浅,也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要注意深浅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