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创造性的备课
创新性语文教学要求把备课教案改为从学生自学开始,注重学法的指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把课文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找出的疑点。使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向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转变,努力构建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特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样,备课的重点就应放在学生学法的指导上,既发展学生个性,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目标应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者要共同达成的目标。以往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搞一刀切,搞统一要求,结果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教学成了一种中等生的特权。因此,我们可以要求教师制订目标设定上限和下限,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达成目标,从而使教学目标对各层次的学生都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每一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例如《胡同文化》一文中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那么教学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分解这个目标。下限目标应是:能举出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文化活动;上限目标是:体会“文化”一词的真正含义,这是较高的要求。当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根据教材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自行拟定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学习目标,从而使目标更具实效,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首先,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性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维、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总以一种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尊容”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带领学生解决问题。许多老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以各种方式来与学生沟通,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上课伊始的导入阶段,许多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倡导质疑问难,展开热烈的讨论等等。这都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良好氛围。
其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实践证明:风趣、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能使枯燥乏味、抑郁沉闷变得趣味盎然。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才能做到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潜力、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客观条件。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打开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渠道,营造一种真诚、信任、民主、愉悦的课堂心理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之间建立合作、教学相长的现代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和合作性学习中开发增值性教学合力。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知识的主宰者、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的角色从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探索者,变为积极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
再者,提高课堂教学兴趣,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使其“学会学习”。因此教学的重点应当从“教”转到“学”上来。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必将变成主讲、主问,而不是真正的主导。因此,教师的“主导”必须导之有方:导其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动眼观看,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让他们体验到探索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前提和保证。离开了“学习兴趣”,教师的主导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乌申斯基之说则更让人警醒:“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愿望。”长期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法求新、求趣,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定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例如教授《花未眠》这课时,学生会举出很多事例来说明“美” ,教师不能抹杀他们对审美体验的各种各样的理解。
三、优化教学方法,变革学习方式
1、采用以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教育方式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新课程改革最推崇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改变了过去教师“灌”学生“喝”的单向交流方式和教师问学生答的双向交流方式以及师生之间互相问答的三项交流方式。这种综合交流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课堂教学顿时成为了一系列学生主题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小组合作学习适应了学生的多边交往需要,为学生个体的发展、个性的张扬提供了更广阔自由的空间。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在小组中得到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小组内优势互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变革学习方式
在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上,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突出表现在学习方式的单一,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作用。因此,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构建新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进行学习。同时在老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互补的合作学习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当然,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研究的认识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总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完善语文课堂教学,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更上一个台阶,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著 《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上)》,《语文学习》2005年第4期
2、陶继新著 《他,让语文教育返本归根——韩军的“新语文教育”理念》 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