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通过大量调查、走访发现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三个问题:一、课堂教学准备不足;二、课堂教学气氛不浓;三、教学方法手段不新。本文就上述问题提出一些浅陋意见:一、热爱学生、吃透文本、创造性的备课;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三、优化教学方法,变革学习方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堂气氛 教学方法 学习方式
【正文】
从新课程改革中不难看出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必须以建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突出学生参与,突出学法指导,突出启发思维,突出教会学习,突出师生情感交融等。这些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成功,笔者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供大家参考。
一、课堂教学准备不足
据笔者走访调查了解,我校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只有70%左右,近30%的学生持不满意的态度;将近40%的教师对教材内容不熟,对教学参考资料囫囵吞枣。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教师对学生不了解,特别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教育心理的探究;另外,教师对文本内容吃透不深,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准。
1、缺乏对学生情况的调查研究。
有些教师根本不了解学生的特点,心理状况,盲目地进行教学,一律强调一般,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层次教育。我们都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培养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教育的成功,是他在实践中注意分析总结学生心理是分不开的。例如,他对学生的性格、才能和志趣有深刻了解。并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在这一点上我们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做得很不够。
2、对文本浅尝辄止。
教师没能沉下心来走进文本,细细咀嚼、品味文本,以探得文本的本真意义,而是粗略地浏览,随意地解读,凭着经验和直觉肤浅地感受文本,然后再把这种直观感受传达给学生。这种内容上的浅尝辄止导致新课改实践层面的误读误教: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没注意互动的内涵和效果;只注重形式上的出新出彩,而不顾及基本内容是否被学生接纳;有的长文短教,大刀阔斧,肆意删节,以我为是;有的大搞全盘肯定满堂表扬,弄假成真,以非为是。特别是有些语文教师不注意平时的学习提高,缺乏一个教师所应有的专业历练,更谈不上对教育理论系统钻研和语文教学方向的准确把握。以这种情状去解读文本,任是搜肠刮肚也出不了新意,这种主客观因素就决定了读书的浮躁与浅尝辄止。
二、 课堂教学气氛不浓
在我国,受历史传统影响,师道尊严一直被视为金科玉律,课堂里严重地存在着此类阻碍因素。这样便导致了与学生的交流受阻,课堂气氛沉闷。
首先,教师往往按照传统的师道尊严,扮演绝对权威的角色,侧重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决定你服从,以长者的种种威严,不给学生有不满甚至反驳的机会。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有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时,老师总是不耐烦地给他们一句:“你不会动脑筋吗?你不会自己想想?”或是“书上就是这样的!”给打发了。这样的情况很多,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很典型的例子有:课文段落概括,教师就往往给学生教参上的答案,不允许有自己的语句。
其次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只看到了教师受过专门的教育与训练,认为教师了解教学目的,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具有客观必然性,所以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是应该由教师来决定,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则处于从属地位。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同时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这一观念源于我国封建教育中的师法和家法,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与学”本末倒置,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总之,传统教育只重视教师“教的一面,却忽视了学生学的一面”。
三、教学方法手段不新
1、以教案为主宰的封闭性教学
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按照教案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课时任务),这样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备详案,每节课的内容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公开课上决不能越教案一步,不管学生是否知道了、掌握了、提高了,赶着学生往指定的步骤走,把教案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算达到了。这种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封闭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封闭必然导致僵化。
2、以统一标准的一致性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习惯于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强调以中间状态的学生作为授课的标准,这就导致超过一般水平的学生感到太简单,缺乏挑战性而出现心理抑制,分散注意力;而发展状况低于一般水平的学生,因跟不上节奏而十分吃力,产生失败和无助感。这种状况的存在,难以实现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目标。而现在有不少课堂教学出现如此现象: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较新鲜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却误以为自己引导得法,就跟着这些“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丧失了“发挥”的机会。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中比较常见,违背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从而限制了大多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针对以上阐述的传统教育的弊端与原因,通过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学生、吃透文本、创造性的备课
1、主动与学生沟通,热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与学生经常性沟通,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学生的朋友。爱,是教育艺术之魂。教育,是爱的教育;教育艺术则是爱的艺术。爱不仅是抽象的,也是形象的。二者兼之,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领大海,身心受到极大愉悦和舒畅。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学生。一个教师有了爱生的感情,他就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为教好学生不惜呕心沥血,乐于去了解学生,亲近学生,研究学生,钻研和创造出教育学生的艺术和方法,从而得到了感情和教学效果的双丰收。
2、吃透文本
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同时,还应吃透文本,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只有把握了课文的内容,才能灵活运用各种创造性的想法和教学方法,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学对课文不熟,上课囫囵吞枣,教师和学生都在“雾里看花”。如《祝福》一文,教师如果没有吃透文本,没有抓住重点,那么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只能完成对祥林嫂被逼改嫁、丧夫失子、沦为乞丐、悲惨死去等情节地了解,产生出一些对弱者不幸的同情。相当一部分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作品的思想深度,致力于对封建四大权,尤其是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口诛笔伐。结果造成了学生肤浅的读文与教师深奥的传道的矛盾。这是教师没有真正吃透文本和没有抓住重点的缘故。结果祥林嫂的形象未能进入学生的头脑。而有的老师则会引导学生具体读文,让他们在故事情节中走出来,抓住关键的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叙述顺序、标题寓意等等进行分析领会,使祥林嫂的形象活脱脱地站在他们的面前,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