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传统课堂教法中,以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探索,过分追求“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等迎合应试教育的做法将在新课程改革后逐步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探究性地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需要、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素材,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思维发展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本节课中,教师凭借教材内容,不断设疑问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新知的探索过程。
一、教师巧妙的设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兴趣
精心设问,既能导思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适应学生的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议,使他们产生探求知识发展过程的强烈的心理渴求及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因此,在讲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内容时,我向学生们出示一个梯形并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梯形。”
我又问:“大家仔细观察,它有几条边,几个角?”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它有四条边,四个角。”
我接着示意大家观察梯形的四个外角,再问:“它有几个角?”
同学们若有所悟地说:“它有四个内角和四个角。”
此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我接着问:“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
这时,大部分同学陷入深思,只有少部分同学似懂非懂地在下面小声议论起来。
此时此景,我接着说:“请同学们一起跟着老师动手作一个实验,或许能找到它的答案。”
这样,学生的好奇心提起来了,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大家齐动手,共同探究新知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
引导学生参与操作过程,要与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初步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
我说:“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和纸张,动手剪两个全等梯形。”
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我又说:“大家用手中的两个全等梯形拼一拼,看能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同学们在愉快的操作中,有所发现并脱口而出:“是平行四边形。”课堂上充满了收获的欢笑。
我接着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答案找到了吗?”
大多数的学生不知所问,但也有少数思维敏捷的学生似乎悟出来了。
于是,我继续引导学生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到:“底ⅹ高”
我又说:“请同学们,看一看,再想一想。”接着演示两个全等的梯形拼起来,又拆开;再拼起来,再拆开,这样的操作重复几遍。
同学们看了也跟着做起来,很快很多同学都有所领悟。然后在教师的激励和帮助下,学生归纳整理,回顾反思自己的做法及算法,经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上底+下底)ⅹ高÷2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三、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本节的教学成果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既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因此,我在练习设计中,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还注意应用题组的练习,并加强各种练习的联系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在练习的编排上做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练习结果的处理上,做到了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让学生在练中有思,练中有悟,练中有得。这样既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操作和思维等能力。
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探索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更新观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教学情境,重视质疑问难,以趣设疑,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同时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我们就会培养出具有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