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一、地理概念的含义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便成了概念。地理概念是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它可以根据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经过思维、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而认识其本质属性。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可发现对学生识记方面的要求大为降低,没有发现要求学生写出某个地理概念是什么的试题,但这并不表明高考对地理概念的考查已经降低。“能力立意”是地理命题的核心,而能力的基础恰好建立在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上,所以地理概念的掌握是地理教学不可忽视的部分。地理概念是地理知识表述的词汇,地理概念的理解是认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使用地理概念,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
二、地理概念的分类
1、按外延范围分
可分为单独、一般、集合地理概念。单独地理概念。单独地理概念指某一特定的地理事物,其外延狭小,内涵丰富具体;一般地理概念是关于一类地理事物的概念,其外延广,内涵狭窄;集合地理概念通常是由单独概念与一般概念的有机重组,反映某一区域的一组或同类地理事物的共同属性.
2、按性质分
可分为具体和抽象地理概念,前者如港口、湖泊、火山等,与地理表象直接联系;后者如大气环流、气候、人口自然增长率等,由于无法直接观察,这类概念必须通过定义的方式来揭示其本质属性。
学习始于学习者的注意和预期。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有关联的原有知识,选择性地接受新的信息,最后将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形成联系,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的命题网络中。选取合适的方法,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会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以降低学生对概念的知觉和认同上的难度。
三、地理概念教学常用的方法
1、 直观法:利用实物、模型、图像、实验演示、现代电化教具等直观手段,刺激学生的知觉选择,丰富学生的地理表象。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觉的选择性与刺激物的强度、活动性、新异性等有关,还与人的需要、兴趣、经验等有关。一个新颖、明显的信号比常规的信号更易于记忆和提取。在学习“黄赤交角”概念时,教师可通过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观察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让学生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种信息的呈现方式,会使学生更易领会“黄赤交角”的概念。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多媒体逐步进入课堂,为地理概念的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呈现信号,使地理概念教学的手段更加先进,在学习板块、地震、火山、地壳运动等概念时,教师可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以刺激学生的选择性知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地理概念。
2、 故事法:学生喜欢听故事,地理课文中有一些概念,可以通过某一个故事加深理解,寓教于乐。如在“地球在宇宙中”一章,学生对“宇宙”的概念难以理解,但教师只要把孙悟空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的故事一讲,然后问:孙悟空是不是到了天边呢?没有,他翻上百个跟斗也不能到达天边,这样给学生形成“无限大”的概念,则宇宙是指无限大的空间,无限长的时间。讲“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概念时,可讲“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讲”密度流”的概念时,可讲二战期间,德国潜艇利用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自由地从被英军控制的直布罗陀海峡进出地中海,袭击盟军的故事。讲“生态平衡”的概念,可讲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北极鹿自然保护区”,先是捕杀狼保护鹿,后又引进狼吃鹿的故事。讲“日界线”的概念时,可自编一个妹妹年龄比姐姐大的故事。
3、 比较法:比较地理概念的异同,明确不同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比较是地理概念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但相异的地理概念的比较,以区别其异同、性质、特点,达到深化概念和分清概念内涵的目的。比较法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类。①类比适用于相似或相近的概念,这类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容易混淆。通过类比的方法可掌握这些概念的共性,同时突出其个性特征,防止学生张冠李戴,概念混淆的弊病。地理教材中相似或相近的地理概念有很多,如“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天气与气候”、“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时区和区时”等。②对比适用于相反的地理概念。这类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对立的,意义相反或接近相反的,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气旋与反气旋、寒流与暖流、背斜与向斜、冷锋与暖锋等等。这类概念教学的基本技巧是选取典型的“对比点”,列表比较,使这对相反的地理概念个性鲜明,特征突出。教师在讲解时,先重点讲清其中的一个,另一个则引导学生通过对照比较,得出与此概念相反的属性和特点。如:讲冷锋和暖锋概念时,在用好书上冷锋与暖锋示意图的同时,可从表示符号、冷气团箭头、锋面坡度、雨区位置、过境前后气压、气温的变化等“对比点”,对冷锋和暖锋列表比较,这样,只要记住其一,便可推知其二,提高记忆效率。
4、 归纳法:对内容较多,表达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以下的两个属性:①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②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经过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便一目了然。
5、 练习巩固法: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练习巩固法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练习的题型要多样,有填空、选择、读图、问答等。②练习的形式要灵活,有口答、抢答、笔练、分组竞赛等。③练习要有层次,要分层巩固。比如,在介绍“天体系统”的概念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加以巩固:什么是天体系统?小熊座、仙后座等星座是天体系统吗?为什么?将银河系、总星系、太阳系、地月系、河外星系等天体系统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④练习要有拓展,即要在巩固的基础上寻求拓展。对地理概念从多侧面、多角度创设新情境,进行拓宽、加深。例如在学完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概念后,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假设地球自转的方向变为自东向西,其他条件不变,则恒星日与太阳日哪个长?为什么?
练习巩固法一般是在学完概念之后,及时运用多样的练习题加以训练。但有时在一课、一节或一章内容结束后,把已经学过的全部的地理概念,按照它们之间的关联,编组成各种“概念链”或“概念网”,然后组成概念系统,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系统概念。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