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小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
小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
来源:互联网 sk012 | 王磊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     阅读理解       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导(Presentation)       读(Reading)    练(Practice)      阅读的种类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教育既要传播信息,又要培养学生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交际性阅读能力,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并对此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评价,用于我们的工作与研究,提高效率,以作出更大的贡献。阅读理解的常见问题有:1、逐字逐句的阅读。2、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3、缺乏非视觉信息。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我们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逐步形成了"导(Presentation) →读(Reading) →练(Practice)"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 阅读理解 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导(Presentation) 读(Reading) 练(Practice) 阅读的种类

  随着信息社会的出现,教育既要传播信息,又要培养学生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交际性阅读能力--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并对此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评价,用于我们的工作与研究,提高效率,以作出更大的贡献。小学英语教学中,三四年级以听、说、读、写为主,五六年级就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理解。通过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我对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也有一些感想。

  首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一个心理过程。一个信息以文字符号为载体(图像也可),通过阅读过程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头脑经过接收分析和猜想,把信息恢复过来,这就是阅读理解过程。阅读的过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活动的任务是扩大输入、阅读欣赏;这类活动以读为主。可配少量题目,可以检查对教材的一般理解程度。另一类活动的任务是针对性地训练阅读技巧。这些技巧包括预测所读内容、抓主题大意、抓特定细节、根据上下文猜词义、推断隐含意义等。对于这一类以专项训练为目的的活动,应提供训练性的题目,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使用某项阅读技巧。

  阅读的过程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经历,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由于学习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兴趣等存在着差别,使得阅读理解实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逐字逐句的阅读。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地慢慢地往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通过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虽不一定能一目十行,起码也一目一行或一目数行。那种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减缓阅读速度,而且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如在"He picks it up ."中的"pick up", 可解释为“把…捡起来”意思,而在“She is picking up leaves.” 中的“pick up”应理解为“摘”的意思。如果只孤立在认为"pick up"是“捡起来”的意思,就可能导致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错误。学生中常有这种体会,把一个词组分拆开来,每个词意思都懂得,但一旦把这些词组组装起来,就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2、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词或陌生词组,便迫不及待地去翻字典,这看来好像很认真很勤奋,其实这是一种“勤奋”的“懒汉”的做法。因为他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如四年级英语考试中的阅读题中曾出现“pajamas”这个单词。同学们没有学过这个单词,因为是判断题,所以做题目时大多数同学都是凑的。其实,根据上下文中的“go to bed”和“wear”,很容易就能猜到“pajamas”的意思是“睡衣”。

  3、缺乏非视觉信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但视觉信息起作用,非视觉信息也起作用。所谓视觉信息是指眼睛感知文字符号而获得的。非视觉信息则在阅读过程中起潜在作用的,由大脑所提供的。在非视觉信息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背景知识,非视觉信息越丰富,阅读难度越小。如在六年级下册Recycle1中有关于乘飞机的内容。如果学生脑中对于机场非常陌生,那对于其中有关词汇的理解能力就要打折。我们在学校读的英语课本实质上仅仅是精读,因此我们要补充的应是泛渎,读什么呢?我建议读下列四方面的内容:一、选一本你感兴趣,且翻最初几页你不查词典也能看懂的英语读物,开始可选一些简易或缩写的读物,如英语儿童读物。然后逐渐向难一点的读物进发。二、订一份英语报纸或杂志。现在因为英语的迅速普及,一些优异的英语读物随之出现。这对我们的学生积累非视觉信息是非常有利的。三、选一本与你教科书程度相近的带有英语练习的英语书。这类书的特点是书中的文章都是短小有趣,可读性很强,因为文章后设置了理解性的练习,学生可读了文章后做这些练习,以检查是否看懂了,看懂多少。四、读所有是英语的东西。如:我们在吃东西时包装上的英语说明、逛街时所见到的英语广告、电视上歌曲中的英语词组……,实际上英语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要是你有心的话,你可随时学习,增加你的非视觉信息量。

  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我们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逐步形成了“导(Presentation) →读(Reading) →练(Practice)”的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说来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渐进过程。阅读课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规律。“导”就是为了感知教材,“读”是为了理解教材,“练”是为了巩固和运用知识。

  一、导入(感知教材)。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即激活。这些工作可包括: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的吸引,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如六年级上册Unit 5 Story Time.我首先出示了一张“Zoom’aunt is dancing.”的图片,提出“Who’s she?”“What does she do?”“How does she go to work?”“What does she like?”等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复习这个单元所学的主要句型。学生通过图片,发挥想象,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些热身活动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准备状态,带着目的和愿望去读,充满信心去读,变被动式阅读为主动式阅读,也有助于形成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创刊,双月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数据库来源期刊、科技部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杂志,双月刊,于198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湖北工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
环境监控与预警《环境监控与预警》
《环境监控与预警》杂志,于200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2-1805/X,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信息...
 玻璃钢/复合材料《 玻璃钢/复合材料》
杂志之家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玻璃钢/复合材料》杂志官方网站。订阅投稿请联系杂志社。电话:010-67832070,地址:北...
光彩《光彩》
《光彩》杂志,于199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3438/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公司、封面故事...
大众电影《大众电影》
《大众电影》杂志,于195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1501/J,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新片橱窗、...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