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学交替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构建科学的工学交替运行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近年来工学交替实施情况,介绍了工学交替在教学中的组织与安排、管理及构建的思路,以期推动工学交替模式的推广与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交替;运行模式
工学交替即学生在企业工作与在学校学习两者间隔交替进行的模式,也可称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1]。自2006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后,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为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之路[2]。然而,在工学交替组织实施过程中,推行或推广工学交替教育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与习惯的思维阻碍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开展;第二,传统的教育体制模式与现行工学交替思路存在矛盾;第三,工学交替产学合作的切入点与运行模式尚未形成,校企合作效果欠佳;第四,工学交替模式运行时间短、成果少,各大院校摸索前进没有相关借鉴经验。那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现结合我院(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自2006级学生进行的工学交替运行模式以来的经验,对工学交替具体运行操作总结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工学交替在教学中的组织与安排
1.工学交替在时间上的安排
时间上的安排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工学交替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位置,即学生到企业工作安排在那个学期或那个时间段。二是企业在那个时间段或那个季节能够提供足够岗位,或者说企业在那个时间为生产旺季有足够用工量。因此在时间安排上既要考虑某个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的刚性,又要考虑企业生产实际的特殊性。在选择企业上要充分考虑学校教学时间安排和企业生产循环周期,即学生工学交替时间应安排在企业生产周期的旺季或用工量需求高峰期,我们称之为“耦合生产周期”。教学上尽可能把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安排在企业生产的淡季。这样既解决了企业的实际困难,又克服了教学计划的刚性,为确保工学交替和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工学交替在企业上的安排
工学交替根据其自身特点一般要求学生在企业工作的时间为两到三个月,学校一般要求企业满足以下要求,一是工作强度应低于或相当于企业员工,以适应刚出校园生活;二是要求企业能够提供不同岗位让学生轮岗实习锻炼;三是能够同企业员工享受同等待遇(包括生活及报酬),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由于学生刚出校园在休息时间上应尽量满足学生作息时间,不要太多加班及无节假日[3]。以上因素学校在选择企业上应充分考虑,尽量和企业达成一致并在书面协议中明确指出,以避免学生在企业工作中闹情绪、消极工作,甚至中途逃跑不参加工学交替实习等情况发生。
3.工学交替在教师配置上的安排
工学交替应配置教师以确保实习活动的监管与运行。一方面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习,提高自身技能与生产实践素质,另一方面参与企业管理学生的生活及生产活动,保证学生生活质量和生产的安全。因此,学校在安排教师时应考虑教师既要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又要发挥教师专业特长指导企业生产并从企业学习生产管理经验提高教学水平。配置上可以安排一名指导教师同时承担以上任务,比如一名既有班主任工作经验又是专任教师的老师;也可安排两名教师分别分工管理。从近几年我院工学交替实施来看,配备两名指导教师效果更好。
二、工学交替在教学中的管理
1.工学交替中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包括学生在校内及企业两个教学平台的管理。具体内容应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定、成绩考核等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应改变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设置模式。针对工学交替,应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基本素质课程、技能核心课程、技能提高课程组成的课程设置体系。在教材选定上要立足于体现职业素质的生产过程、生产管理和经营销售环节,尤其是实验实训教材应选用校企合作开发的教材。在工学交替成绩考核上要实行校企联合考核,校方指导老师评定应侧重学生生活管理上的评价,包括学生的纪律、卫生、自理能力等。企业指导人员应注重学生生产技术能力、效率等方面对照企业员工综合评价。最后按双方各自所占比例综合评定。从多年经验来看,校企双方成绩各占50%较为合理,更能体现学生刚出校园适应社会的能力。
2.工学交替中的日常生活管理
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包括学生的思想活动教育管理、安全意识教育管理及学生自控自理能力教育管理。在思想上学生由于从在学校的学生一下子转变为企业工人会有很大波动,这期间包括生活作息时间的适应,脑力和体力活动的改变,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变,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工学交替的有序进行。校企双方应联合教育管理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具体措施比如,企业在学生到达工作环境后不要马上投入生产,首先要进行相关培训指导,后期校企逐步加强联系协作及时发现问题疏通解决。指导老师定期利用工作空闲时间与学生沟通谈心找出问题并解决。在安全意识教育管理上,由于企业工作环境的复杂性,要充分考虑人为及客观存在的诸多因素以避免学生发生意外。第一,企业应尽量安排学生在企业内吃住以方便统一管理。第二,校企双方应经常性提示学生安全规范操作,遵守企业相关规定。第三,指导教师应经常走访学生工作与生活环境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予以解决。在学生自控自理管理上,第一,要求学生遵守企业生活工作时间表并加以考核,第二,要求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沉着冷静,遇到困难及时联系校企双方指导老师。第三,在请假制度上严格要求学生,并按照企业相关规定执行。在遇到学校有重大考试时应与企业统一安排参加考试。
三、工学交替在教学中运行模式的构建
1.校企合作利益关系的构建
工学交替模式的构建实质是企业和学校双方合作进行培养人才的模式,其活动必然受到双方利益目标诉求的影响,也受到校企双方发展规律和资源配置的制约。只有当运行模式对双方都有益,才能促进合作各方的发展,保证运行模式的顺利进行[4]。因此校企利益关系是双方合作的首要考虑因素,也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对于学校利益来说,表现在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学生实训机会和就业机会,扩大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及培养“双师型”教师;对于企业利益来说,表现在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招聘成本,解决企业人才短缺或用工荒困难,降低由于招聘低学历工人而进行培训的成本,解决企业淡旺季用工量数量不均问题等。从以上分析来看,只有双方找到各自所需利益才能促进各自发展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