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草是把构思形成的“胸中之竹”变成“手中之竹”,是“十月怀胎”后的“一朝分娩”,应尽快按构思好的整体框架一次成形。要克服重落笔轻构思的倾向,防止在整体思路还没理清的情况下就急于动笔,想一句写一句,写一段停一停的现象。起草要全神贯注,不要为外部干扰或个别字词分散注意力,或阈于局部的得失,为追求一词一句的完美大伤脑筋,打断整体思路的贯通。
2.对教师来说,要尽量为学生保持安静的写作环境。
学生起草时,教师可以在行间巡视,了解学生写作情况,为“二次指导”搜集反馈信息,也可对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但必须动作轻巧,轻声慢语,不能一发现问题就急于讲解,或随意插话打扰学生。
四、加工
1.教师要就习作初稿的修改加工作“二次指导”。
修改加工不仅是对文稿的完善与升华过程,也是锻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起草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修改加工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作简要的提示指导。要让学生明白,对文稿修改加工“不光是语言文字之事,也是思想认识之事”,这是全面提高自己的好机会。可先从宏观人手,看基本内容,总体思路是否具体明确;再微观细查,看组词造句是否文从字顺。
2.学生要对习作草稿作深入细致的修改加工。
可分两步进行:先通读全文,进行“语感诊断”和“换位咨询”:站在读者的角度质疑发问。先从整体上看有无缺漏错讹、累赘多余和不明之处。再逐句推敲,一字一词有错必纠,必要时得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进行匡正。要学会与“胸中之竹”即生活经历进行核对。陆机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文赋》)“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令人叫绝,就是作者认真推敲状物之词是否称物,抒情之文能否逮意,意象之间是否和合的结果。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这种认真推敲的习惯。
在自改的基础上,还要积极互改,养成乐于互相传阅自己的文章并诚恳交换意见的良好风气,以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