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作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都不能我手写我心,存在三无三假倾向。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得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想好以后在动笔起稿,再逐步修改。
关键词:取材、构思、起草、修改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的本质在于表达和交流,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在低谷徘徊。平心而论,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总是不断地探索,提出了许多设计方案和训练方法,就作文内在技法而言,这些方案和方法确实有着许多可取之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却始终不能跳出作文的圈子,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地。
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三无三假的严重倾向。
三无:一是无明确的表达动因,只知道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或应试而写;二无具体的对象,只把教师当成惟一读者;三无真情实感,只知道按照教师的要求,用自己的嘴讲成人想听的话。
三假:一是内容虚假,作文脱离生活实际。文中描述的生活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去甚远,甚至望风捕影、无中生有地编造故事。二是情感虚假,作文远离精神生活。表达的情感价值取向与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大相径庭,甚至掩盖、违背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心愿,趋时附势套用时髦的观点,张扬高尚的情操。三是语言虚假,语言运用脱离交际实践。本应用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语言,变得既与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搭界,又与现实的交际需要不相干,所写净是一些充满八股味的假话、大话、空话、套话。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树立作文教学新理念,探索作文教学新途径。由知识本位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把学生由作文的奴隶转变为交际的主人。
一、取材:激活已有经历,打开生活源头
1.激活表达动因,引入话题情境。
我们常常看到,作文课上许多学生搜肠刮肚,一筹莫展,最后由于“师命不敢违”,勉强东拼西凑出交差之作,应付了事,教师读来,深感空洞乏味,如何打破这种僵局,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我除了采取事先布置写作范围这种权宜之计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挖掘生活,广泛猎取生活素材,积累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是写作的源泉,而学生之所以作文时无话可说,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生活范围狭窄,在对生活素材的选取上受到很大的局限;二是对身边的人、事、景物不留心观察、感悟,视而不见。针对这些原因,首先引导学生以健康、广泛的志趣积极乐观地投入生活,多方接触社会,了解生活的多元性,自然、社会、学校、家庭、课余生活、文化体育、亲情友谊,小到生活细节,大到国内外要事,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瞄准交际目的,表现真情实感。
选材的第一要则是真实,事物、现象、场景、事件都是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美丑善恶、抑扬褒贬都是自己切身体验、心意所指。真情实感哪里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大千世界、五彩生活就是活的“多媒体”。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热爱生活,注意观察周围事物,捕捉鲜明的事物表象,并主动注入情感,才能获取真切感受和情绪体验。
选材的标准还在于能否达到交际目的,起到交流的作用。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对象意识,要明白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看的,应选取人家最想知道、最能打动人、让人信服的材料。这就要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了解他人,能够换位思考,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
二、构思:学会先想后写,发展内部语言
1.借助例文,领悟写法。
由口语交际为主开始进入书面表达,对儿童来说难度是不小的。怎么写呢?我们的想法是借助例文,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语文课本中有各种体裁,内容丰富多彩。因此,我有意识地利用课文指导学生模仿。在学生课文之前,要求他们写或口述与课文相似的写景、写人等片段作文,然后与课文对照转入学习课文,这样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作者的匠心与自己的不足,学完课文后,再引导学生用课文方法写类似的内容。这样在写——读——写的过程中,学生既把课文读透了,又能把刚刚吸收来的知识运用于写作。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节:
春天,树木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入小溪,淙淙的流着。几只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映在水里的影子。溪里涨满了水,一根根原木随着流水往前淌,像一支舰队在前进。
这段话分别叙述了嫩绿的树叶,融化的积雪,悠闲的小鹿,原木随水飘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小兴安岭春天美丽诱人的景色。
根据这些构段方法,设计作业,加强练习,学生既加深了对段的理解,又利于形成能力。我感到,在中段,就要紧紧抓住段的训练这个重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训练,只要我们下功夫去做,我相信质量是会提高的。
2.联系实际,指导方法。
例子只是起到帮助入门的作用,写作不能总是依赖例文。有个别学生一作文就想别人是怎么写的,而不考虑生活中的情形是怎样的,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对周围的人和事不观察,不分析,对生活缺乏关注,甚至对参加一些有益活动表现出淡漠,作文时随意拼凑,这种现象值得引起教师们重视。所以我们也要联系实际教给学生一些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掀起“思想风暴”,在头脑中组织材料,打好腹稿。
(1)再现事物原样,理清基本思路。
言语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语言的基本特征是:词只和个别表象结合着,句子的连接只限于亲自经验历程或与形象思维过程结合着。所谓选词造句,就是依据记叙对象所固有的特征与规律,运用语言材料再现事物原样或加工修饰的活动方式;布局谋篇,就是根据对记叙对象的认识组织文章结构的活动方式。小学生主要学写简单记叙文,所谓构思,就是利用事物本身的时空顺序与人的观察认识顺序的平行同构规律,参照事物原样,搭建作文框架的活动过程。
(2)围绕表达需要,考虑组织剪裁。
作文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表达的实质是表现自我达于他人,进而影响他人。所以构思作文时,必须随时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怎样写才更能达到写作目的,提高表达效果?这样才能围绕目的,按照需要去斟酌详略取舍,剪裁组织材料,调整文章布局,而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或文章作法的固定模式去组装作文。
三、起草
1.对学生来说,要集中精力,排除干扰,抓紧时间,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