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何方-------- 《弟子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何方-------- 《弟子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来源:互联网 sk009 | 陈小萍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弟子规,心理健康教育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学术界就如何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广泛发表意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大部分研究认为应当把人格教育或生命教育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位,这给尚在困境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一,很多相关的研究只局限于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对具体应当怎样去实施人格教育或生命教育缺乏具体可行的步骤,显得比较空泛,加之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很架空,流于表面,过多的侧重于概念理论的介绍,治标不治本,无法真正的融入受教育者的内心,其二,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技术、方法没有同中国文化背景结合起来,没有反映适合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心理特征,更谈不上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憾。时代呼唤着一个能将国外先进的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符合中国文化背景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而我国优秀的文化典籍《弟子规》则很好的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本文针对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探讨了《弟子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在此基础之上揭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阐发了构建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想。

1、《弟子规》概述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弟子规》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它是孔孟思想的根,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所以《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它的精髓要靠我们用心去领会感悟,《弟子规》的学习主要在于践行,我们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拥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社会,看待人生,它的思想是一盏指明灯,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穿衣、吃饭、走路到读书,从如何对待父母长辈、有爱兄弟姐妹,到爱护周围一切生灵,如能按照弟子规教导我们的去做,生活一定会更美好,社会一定会更和谐,人生也一定会更进步。

《弟子规》一共七讲:第一讲是“孝”讲如何孝敬父母,第二讲“悌”就是友爱兄弟姐妹,第三讲是“谨”指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谨慎,第四篇是“信”就是诚实守信,第五篇是“泛爱众”这是一种广泛的爱,凡是生活在天底下的生灵,皆以慈悲心一视同仁。第六篇是“亲仁”即,亲近善知识、亲近好老师,第七篇是“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中反复阐述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感恩教育、尊重教育与关怀教育,纵观整篇,将良好人格的塑造放在教育的首位,涉及到了如何为人处世的点点滴滴,学会为人处世是心理健康的根本,《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在秦汉之前道德两字是分开的,道就是自然规律,德是通假字,相当于得,意思是得到,收获。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要想生存于世间,获得人生的幸福,必须按照道去生活,遵守人伦之道,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如果不懂得这些,那就会在生活中处处碰壁,遭受挫折,维护心理健康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谈。而不懂得为人处世,不会待人接物,于内缺乏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于外缺乏对他人的仁爱之心,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人伦道德的缺失恐怕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令人堪忧的主要原因,所以《弟子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是非常大的。

2、《弟子规》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2.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不得不承认当今的很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实践中,往往引不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很多学生认为书本上所传授的知识方法太过于架空,无法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只不过从理论到理论而已,例如,关于如何应对挫折,大部分的教科书认为应该:1、保持乐观的态度2、理顺人际关系3、培养健全的人格,4、进行合理的宣泄。可问题就在于,怎样才能保持乐观的态度,进而理顺人际关系呢?保持乐观的态度,理顺人际关系的根源在哪里呢?其建议看起来那么的苍白无力。纵观整篇《弟子规》,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点,即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待人接物,做人的原则何在。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悌”,从这点出发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2.1 .1人际关系的辅导与教育的基础

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辅导主要涉及到以下四种: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异性关系,其中其中亲子关系是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亲子关系不良的人,很难处理好其他的关系,如何与父母相处,进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呢?弟子规给我的们的启示是两个字:孝与敬, “现代家庭教育的德育职能逐渐退化,出现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导致个体人格缺失,”[1]很多人缺乏对父母的孝敬感恩之心,《论语》中记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经》中云:“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可见中国古圣先贤视孝为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孝乃德之根本,是其他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出发点,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对父母的孝敬之心,才能谈到建立其他良好的人际关系,《弟子规》中认为,对父母的孝敬之心,要落实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不仅有孝敬之心,更应有孝敬之行,对当代的大学生而言,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当代大力提倡的感恩教育,即对父母亲的孝敬之心,对长辈的感恩之心,而一个人的人格修养都是从孝跟敬当中不断的提升,不断的流露出来,一个有孝心的人,他会推己及人,当他对自己父母孝,他看到别人的父母同样也会恭敬对待,当他所形成的是孝心、是恭敬心,那他的人格修养就有很好的根基。《大学》里面有提到,一个人假如要对社会、国家贡献,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要怎么样?「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要能诚意、正心,人才能修身、齐家,长养孝跟敬就是正心。而这是当代大学生最为缺失的一个环节,家庭是一个人塑造健康人格的第一站,可以设想,如果一个人缺乏对自己父母的孝敬之心,感恩之心,他生起的是什么心?可能是傲慢,可能是不恭敬,在以后人生发展路上则会处处碰壁,无法真正做到与其他人拥有一个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会影响到日后人生路上遇到的一切例如恋爱、学习、求职择业等,其心理健康状况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孝是自我修养的基础,是一个人维护心理和谐的第一步。但是纵观当今,家庭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弱化,长幼次序的颠倒,在溺爱娇惯的氛围中长大的有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上不思进取,厌学、自暴自弃,甚至有些人轻生自杀,究其根源乃是孝德教育的缺失,孝道观念缺失。而如何落实孝呢?《弟子规》中第一篇入则孝做了明确的说明,即: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茍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茍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主办,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创刊早的财经类类学术刊物之一。双月刊。本刊融现代感、前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性于...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语种:中文,开本:16开,出版地:北京市,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现代机械《现代机械》
《现代机械》杂志,于197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2-1046/TH,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国外技术、...
新疆石油科技《新疆石油科技》
《新疆石油科技》(季刊)创刊于199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委、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正式批准(准印证号:新疆内部资料(刊形)第0050号),由新疆石油学会主办、新疆油田公司工程技...
临床护理《临床护理》
《临床护理》杂志,于200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4-1251/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手术室护理...
信号处理《信号处理》
杂志之家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信号处理》杂志官方网站。订阅投稿请联系杂志社。电话:010-64010656,地址:北京鼓楼...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