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通过信息技术,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关系变得平等、和谐
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设计者、开发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者、教育的研究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讲授,而要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促进学习网络的形成,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和知识受体转变为主动建构的知识主宰、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生被看作是待点燃烧的火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平等、开放的心态与教师互动、交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形成积极、丰富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这个平台,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老师在台下倾听,学生在台上讲解,并与其余学生互动交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老师不再是指挥者,主导者,与学生的地位变得平等,关系变得和谐。此种形势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了。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中改进的地方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不管怎样,其宗旨不能改变,那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其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而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整合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 还有较少的教师把书中大量的文字照搬到屏幕上,这样做,虽然发挥了信息技术的高容量性,但有时是吃力不讨好,学生根本不屑一顾,懒得看。再就是硬性加入信息技术,重形式轻内容,只看外表花哨,忽略其真实作用。不论什么课型什么内容的课,动辄使用多媒体,完全用课件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本人认为,课程的整合应立足于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它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
2、不能用多媒体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探究活动
有的老师忽略学生思维的生成过程,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直接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本人认为教师不要轻易把难点、矛盾交给多媒体,应让学生充分进行思维活动,产生“愤悱”之情,在学生思维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再呈现多媒体,才能使学生豁然开朗,才能使课堂教学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换句话,就是多媒体的使用应该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以多媒体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活动。
3、对整合资源的认识不能过于单一
信息技术几乎成了教师的唯一资源,很多教师很多节课,只看到在用电脑,轻轻一点鼠标就显示,忽略传统的教学资源。笔者认为教具学具、情境的创设,能用真实的不用虚拟的,毕竟信息技术不能代替学生的参观考察、生活实践。可以有很多方法提供学习的资源,如:黑板、录音机、影视、挂图等传统教学工具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同样具有奇特的生命力。教师在通过教学设计不断整合信息技术的新功能的同时,应结合
4、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于提高
教师本人的信息技术技能的熟练程度决定着整合的有效实施,如果教师的技术水平没有达到要求,就不能选择好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切入点,不能很好的用信息技术辅助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在授课时就不能应用自如,就达不到课程整合的目标。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来培养小学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促进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的教育事业定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参考文献】
[1] 王红波 《灵活运用多媒体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
[3]茅育青《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浙江大学教育出版社
[4]黄邵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验与认识》。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城北中学小教部 王 涛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城北中学小教部 李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