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实际、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与传统的教学工具数字化教学资源和非数字化教学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综合运用,施展整体效益,不要把信息技术唯一化。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是实现学习者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不仅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随着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技术已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它将为语文教学的发展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学生
正文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的融合到课程中,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时间和研究的深入,教师们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魅力,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为语文教学的发展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来说,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以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形式——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都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本人从自身的教学感悟,就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优势,谈几点看法: 通过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中,灵活运用多媒体的音像技术,视频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就能非常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的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领会,进而创新。
例如《鸟的天堂》一课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后虽对“鸟的天堂”就是指大榕树有一定的文字感悟,但大榕树如何繁茂,如何独树成林,为何成为“鸟的天堂”就不甚了解了,教师此时通过信息技术把“大榕树”展示出来,那繁茂的形象、那碧绿的色彩、那啾啾的鸟声让学生一下子神情振奋,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观的综合作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学习,启发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和理解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但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他们渴望参与,信息技术能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有关九寨沟风光的录像。然后问“你从片中看到了哪些美景呢?”随着我的提问,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美丽的九寨沟。”“我看到了雄伟的山峰。”“我看到了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九寨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达到了“课伊始,情亦然”的境界。
2、通过信息技术,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绕,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我们都知道景物描写的文章很美,可直观的朗读、教师讲解是无法感受到的,利用网络教学,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对课文的理解就生动直观了。如《黄河的主人》一课,为了突出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就必须先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理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 ,波浪滔滔”是怎样的情景,而我们的学生又有几人见过黄河呢,这时,借助信息技术就能跨越空间的界限,你仿佛就站在黄河边上,听见浪涛滚滚的声响,看见万马奔腾的水势,只有把环境这一侧面描写创设好了,才能更生动的把人物形象烘托出来。教学的重点难点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面前迎刃而解。
3、通过信息技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思维的定式
科学技术发展,趋应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的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例如苏教版的小学语文第六册中《恐龙》这一课, 恐龙的生存年代已经远离,对恐龙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都不知道,正是借助信息技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穿行在时空隧道里,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恐龙的形态特点,生存的环境,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丰富了的感性认识。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通过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给了交流的平台,形成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以语文学科知识为载体,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恰当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聚汇成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与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任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面对大量信息资源,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过程中,就开启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互联网,收集到大量的资料,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以及知识的主动重构。另外,学生在协作学习中也能形成创造性思维。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共同分工、协作,共同对问题展开协商与讨论,有时可能为了某个语文教学问题的解决而产生争论,并在争论中达成共识,进而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与信息,也可以从对方那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阐述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思维,并对于形成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