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融入情感,凝聚创新思维的动力
艺术创造的本质始于感情抒发,作品必须以情动人,学生的绘画,也是一感情的自然流露,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学生的创作的最大动力即是兴趣,兴趣又倾注着学生的积极性情感。因此,培养兴趣是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㈠利用好奇心,激发兴趣
学生的兴趣是在活动中产生的,他们对于一切都感觉到陌生好奇。
我在这一点上充分利用写生这块阵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广阔的大自然给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他们从繁华的街道、宏伟的建筑、美丽的田野、村庄、河流中体会美,并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他们。
㈡明确目的性,保持兴趣
学生的兴趣的稳定性差,不能持久,教学中的教师要注意,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创作动机成为学生主题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了这种自觉性情感,才能表现出创作的积极性,才能排除一起不必要的外界干扰。我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让学生明确创作的内容和目的。如,在上《我为校园添色彩》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题目:“我——的服装”,里面以填上“设计的”、“看到的”、“想到的”等等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然后,设计了一个“服装展示”园地,让学生把设计好的服装贴上去做个展览,这样学生更有兴趣,并能持久保持稳定的创作动力。
五、科学评价 鼓励创新
成功的教育多数归功于肯定的教育方法,美术课程标准中曾提出:“美术课程评价应以美术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学生的兴趣大多是由成功的喜悦引起的,他们期望在活动中得到肯定。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努力探索适应美术教学特征的评价方法,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作用,突出评价的改善促进功能。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既要有横向(个别与整体)的比较,更要注意纵向(个体的进退)的比较。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鼓励人人参与美术学习活动,各个在自己的基础之上朝着目标和方向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让每个学生面对统一标准,产生压抑、挫折甚至厌学。只有促进学生向正确、适当的目标发展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这样的评价标准也对我们评价者提高、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教育者要有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高瞻远瞩的发展观,要求评价者在不断前进的教育改革中努力完善自己。
“赞许犹如阳光”。的确,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学生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教学中,全面展示所有学生的作品,与学生一起认真分析,欣赏每一幅作品,并让他们讲述自己的作品,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作品的一种肯定,我还适当地加一点拨、鼓励,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加强创作的自觉性、主动性,我既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的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有合理成分,教师应满腔热情的给予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
[案例] 色彩构成
师:色彩的三原色更色光的三原色不同,想一想,,比一比有谁能把光展示出来?看谁的方法最好?
一位同学把握紧的双手举到眼前,眼光探寻到拇指缝隙间说:我想捉住光,看看它的颜色,可就是捉不到它。
笨蛋,光是捉不到的,。不知是谁说了这么一句,周围的同学发出了怪异的笑声。笑声越发底高涨了,同学们向他投来了鄙视的目光。他的脸涨的通红。
教师走下讲台,讲起了那个著名的故事——“苹果自落的启示”。
。。。。。。牛顿被自落的苹果敲醒了,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论断。而我们的同学被一缕阳光困惑了,我想他是勇敢地提出捕捉阳光的第一个人,是我们班即将诞生的了不起的科学家。。。。。。话音未落,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教师的评价必须从单一评价(只从技能水平衡量)转向多元评价(如从作品的创意、表达的思想、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合作的能力、搜集运用信息的能力、自信心、责任感等),体现评价标准的多维性和多级性。从非好即坏的简单评价转向具体多样的评价;从绝对、普遍化的评价转向相对行和个性化的评价(如关注学生在自己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程度,尊重学生负有个性的、独特的表达方式等)。总之,只有通过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在自己的缘由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促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任何教育科目的目的之一,而在这一方面,美术教育效果尤为明显,在培养创新思维中,除了不忽视制作力的训练外,还要加强培养和启发性的创造灵感,而要做到这点,就应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超脱常规和成见,去看待我们司空见惯的,习以为常的世界,发现组织和创造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