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标准中曾经指出要“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从属于艺术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而此也成为了美术教学中学生发展的动力。其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那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就我近几年在从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此多提供机会,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如“用画笔美化我们的校园”,号召学生在教学楼后的宣传栏墙壁上绘出美妙的图画,美化我们的环境。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都热情高涨,高兴的走路都要飞起来一样,大家有了施展才能的天地了!一到课外活动时间,楼后就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手挥画笔,尽情的创造着美、展现着美,任由自己的思绪飞扬,让自己的潜能充分展现,淋漓尽致、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施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还经常搞一些画展:“我能行”、“我画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我创造,我快乐!”等美术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二、突出主体地位 营造创新氛围
在美术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以人的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便于学生自主选择,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美术课程的学习。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导演者,而学生才是实践者、扮演者。教师的作用是让每个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勇于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八年级第二单元活动五《铅笔淡彩----静物》一课,要使学生掌握铅笔淡彩的技法特征,教师不能一味地从铅笔淡彩的技法特征和绘画步骤进行讲述,而应引导学生将铅笔淡彩这一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素描明暗知识和未学习过的水彩画知识,通过展示同一静物的铅笔淡彩作品、素描作品和水彩作品,让学生从用线和用色上对比研究。从静物素描中分析出铅笔淡彩的用笔较轻、用线简略且只用疏松的线条将暗部略加调子。从水彩作品中分析出铅笔淡彩的用色是只把颜色用水稀释、淡淡渲染或根据物体明暗略加变化。通过两组作品的对比分析,学生便可归纳出铅笔淡彩在用线、用色上的独特技法特征,从而理解了这一新知识。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这样学生作画紧张,感到美术课枯燥,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颇有弗感越雷池一步之感。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有时候“胡思乱想”也许能有创新。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十二、三岁的孩子,往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如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幅《未来的家园》,多数学生画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美丽家园,但有一个学生把未来的自己的家建在了月球上。我问他为什么要把家建到月球上,他理直气壮的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世界人口急剧的增加,地球有一天会承受不了……”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表扬了他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我认为只要学生的作品能够和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达到统一,即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我就会很高兴地接受这个结果。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我在指导中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根据他们在“转型期”的心理变化,让他们摆脱困境继续发展,利用学生逐渐成熟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知道美术的功能不仅仅是为被动地模仿自然,而在于创造一个符合自己的个性的新世界,要接触他们的焦虑情绪,鼓励他们自信,并通过多种手法提高他们对美术的兴趣。比如在上绘画创作课《在校园中健康成长》时,我便带他们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走入日常校园生活、激发创作灵感,然后促使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这样在交来的作品中,有的描画了篮球赛的沸腾场面,有的刻画了在老师带领下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情景……形形色色四十八张作品,四十八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