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一)面向现代化的改革开放时代,学校德育观念和内容要向现代型转变德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提高素质,将学校德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德育工作要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德育教育要依纲靠本,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凡超越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德育内容要坚决压缩,凡已过时的道德观念要大胆更新。德育工作者要有广、博、专、深的知识储备,有健康的人格,有角色的艺术,要善于捕捉时代信息,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智能 素质,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开放观念、信息观念、法制观念、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引导和激励学生不迷信盲从、不墨守成规、独立思考、创造进取,重视和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爱好、特长,注重学生的 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的修养教育和人格教育。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要求,加强德育教育的层次性、针对性,使其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二)建立健全德育教育基地,强化德育实践,促使德育方式向开放式转变市场经济全新的社会背景,使学校德育教育已不能囿于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方式,德育的开放性已成为潮流,尤其是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厦门经济特区更是要清醒地意识到,如今的德育工作必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正确地认识社会,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厦门的本地德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外德育基地,如英雄纪念碑、英雄小八路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秋博饼纪念馆等传统教育基地,竹坝中学等社会实践基地,消防展览馆、船运大队等军事训练基地等;走出去,组织学生进机关、到工厂、下农村、走市场,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实践活动;请进来,请老前辈如彭一万等“厦门通”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请模范人物如侯斌、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请企业的厂长、经理介绍市场经济的知识,请共建单位的公安民警、交警同志到学校为全体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等。特别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负面因素,如腐败现象、拜金主义等,通过社会热点问题的讲座和讨论形式,确实提高学生的社会“免疫”能力。
(三)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保持德育工作向社会化转变。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已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全社会都要重视、关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弘扬社会正气、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学校德育教育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学校、家庭、社会要配合教育,协同作战;以“家委会”、厂校、警校挂钩等多种形式,还可以充分利用厦门市特有的网上家长学校的网络资源,充分挖掘德育资源,拓宽德育教育渠道;学校党、政、工、团、年级、班主任、科任教师齐抓共管、步调一致,形成多元化的格局,使新时期德育工作有地位、有形式、有措施。
(四)优化德育形式,变灌输型为渗透型,保持德育方法向个性化、民主化、多样化、综合化的趋势转变。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厦门经济特区的青年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快、起伏大,过去单调呆板的德育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失去了往日的效应,德育必须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当前受青年学生欢迎的德育方法主要有:
一是情景陶冶法。学校努力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和人际环境,在“无言、无求、无形”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到感染。例如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一年一度的校园读书节、校园文化周、校运会、五一和元旦文艺汇演、入学教育、校史教育、文明礼貌月、教师节尊师活动月等媒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地渗透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
二是榜样示范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树立中学生熟悉的,甚至是身边的先进模范人物的形象,能使抽象的伦理道德、人生价值、道德规范形象化、具体化、人格化,以个性培养个性。
三是行为训练法。学校的德育过程,一方面要坚持对学生的灌输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德育教育主体的作用。学校的广播、橱窗、壁报、板报、少先队、团校,都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学生会、文学社、艺术团、兴趣小组等社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学生干部值周制、班风班容评比制、书评、影评、书画、摄影、征文、演讲比赛等,能培养学生的自理、自主、自辨、自律的能力。
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学校协同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作为培养和教育未成年人的重要场所学校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但仅仅只有学校一方力量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它更需要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学校德育拓宽思路,拓展借助舆论宣传,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和场馆建设,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优秀的品德行为,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净化社会空气,优化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为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 中国教育报,2010
[2] 艾如张、刘艳.青少年不完全心理隐患,我们的孩子怎么了【M】.新世界出版社,2002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
[4]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 黄克耘.谈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J】.贵州教育,2003(4).
[6] 朱小蔓.面对挑战.学校德育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3).
[7] 黄超.新时期青少年德育重点及其实施策略.【J】.文教资料,2006(28).
[8] 张忠华.当代中国德育低效的原因剖析.【J】.学术论坛,2005(1).
[9] 李康平.新世纪德育的创新与发展.【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