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提升认知和理解学生的能力。尽管政治教师在学校学习期间,也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但不系统。对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等知识知之甚少,在教学中很难分析和应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故而,需要主动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在理论的基础上,提升认知和理解学生的能力,恰当利用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充分与学生融合,从小事中感悟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打开学生的心锁。
(2)在心理上与学生形成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当事人双方未通过某种显性形式的约定,而是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相互感知、认可各自的某些需求,并形成一种隐性约定的主观心理约定。形成师生心理契约对师生心灵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心理教育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灵的沟通,要想获取被教育者的心理信息,教育者必须走进其内心,能让其打开心锁,面对自己。德育中的心理教育更是如此,学生对教师均会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如何能走近学生内心,就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教师认识到教育的真正内涵是实现师生精神的共勉与相契。初中教育的实质是为学生人格塑造和以后的完满生活做准备的,品德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可很多现代教育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学业成绩,以成绩为标准评判学生的优劣,而且在大众中也将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标准,形成了学校、社会、家长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现象。因此,进行品德教育,教师必须回归教育的价值,要以培养完善人格的人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优势给予较高的期望,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就其优点达成共识,在心理上相互接受并形成一种规约,这样,师生之间就建立起了心理契约的关系。
通过对话与交往,深度发现学生成长的需要。教育就是一种师生对话与交往的活动,在对话与交往中,可以使师生详尽的了解双方的性格、志趣、爱好、理想、追求,也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由于社会责任的不同而设置的屏障。显性的方式如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深层次交谈,关心学生的成长,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分析,找出对策,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个性和自主意识,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认可。隐性的方式如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音调都无不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真实的态度与期望。通过这些方式形成维系师生亲密关系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的促进师生的深度理解与支持。在交往过程中,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制定最优的目标,以个性化的发展模式让学生快乐的成长,学生则会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进而会积极主动地去维护师生之间的这种心理契约。
(3)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初中德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为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重点在于解决学生品德和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调整自己的心态的能力, 因此,初中德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课程,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实践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信,从而优化其心理品质。
新课程标准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教学目标之首,兼顾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只能在活动中体验,无法在传授中接受。因此,设计教学方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分享,以使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多以学生参与的方法为主,如小组讨论法、情景表演法、实践操作法、榜样人格感染法等,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实现自我体验、自我教育。
总之,初中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高度的一致性,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为了维护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一个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必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将二者有机渗透,系统地对学生实施教育。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3、叶一舵:《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2
年第6期。
4、王淑珍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俞国良、邢淑芬:《德育课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J】《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2004第5期。
6、周飞生:《改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J】《课程.
教材.教法》2001第12期。
7、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J】《北京师范
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第1期。
8、林依定、洪俊:《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J】《思
想政治课教学》2005第1期。
9、丁志根:《初中思想品德“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宁波
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第2期。
10、高伟:论教育的高贵性和神性【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11、王成军,窦德强: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团队凝聚力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