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浅析初中德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浅析初中德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来源:互联网 sk015 | 侯运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内容摘要:

  初中德育工作中是否渗透以及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德育工作者讨论的焦点,有不少教师认为二者应该相互渗透,本文作者也有同样的认识。因此,本文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初中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阐明了二者相结合在教育中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二者相互渗透的几点对策。

  初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均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这一阶段的品德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层面的教育,而更倾向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此,《新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方面都做了细致的调整。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的要求

  (1)初中思想品德课性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以“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为指导方针,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了心理健康、伦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培养出集良好心理素质、法律责任、人文与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于一身的现代公民,而心理素质又是形成其他素质的基础因素。初中思想品德课指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奠基作用。

  因此,从学科性质来看,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2)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提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的生活范围逐渐从家庭、学校,扩展到广泛的社会领域,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也伴随着社会生活范围的扩大而不断深入,需要处理的关系越来越多,同时,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身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在不断增强,因此,难免会与家庭、他人和社会产生某种矛盾和冲突,一旦他们的主观意识和客观实际出现不调和时,就会陷入困惑,乃至做出某种不当的选择。

  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按照“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的逻辑线索,安排组织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在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这是对以往教学的一个很大的突破,使课程由过去的社会本位、知识本位转向了学生本位,使课程内容的设置从学生适应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不再是理论的简单叠加。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活动和需求,从内容的问题性和针对性出发,以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中的实际需要作为确定心理教育内容的重要依据,增加了与学生成长和时代性相对应的内容,通过分析学生熟悉的材料和心理现象,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分析自我,选择锻炼心理品质的方法,自觉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使学生带着角色意识实践学习过程,感受学习的必要性和有用性。

  可见,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初中思想品德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需求,从学生生活出发,努力寻求高尚道德情操、良好心理素质和科学思想的有机结合,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品德教育的方法和技能之中。

  二、初中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要理解初中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必须首先认识到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做到对症下药。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能起到积极的社会效应。青春期是人成长道路上很重要、很关键的时期,学习上和生理上的成长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很大动力,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的矛盾和困惑。他们对于自我、对于他人、对于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欲望,为我们提供了可遇而不可求的教育契机。

  在教育实践中,我已充分感觉到德育的效果取决于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程度,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自我意识、情感等心理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心理素质的培养,紧靠德育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由心理健康教育来一起承担。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一种思路。

  因此,能否对这个阶段的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对他们个体品德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可是目前多数学校并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课程,比较缺少关于个人成长的心理教育。皮亚杰提出教育构成关系中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社会的理智和道德的价值,另一个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以心理活动为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可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在实践“同学与朋友”的教学时,在初二两个班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一个班A采用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另一个班B将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在一次生活实践体验中,两个班学生都体验极限攀登,我发现B班的同学在整个过程中男女生搭配非常和谐,不存在青春期的羞羞答答,而A班同学这方面就欠佳。可见,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所产生的综合力量比单纯的道德教育活动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为提高道德教育的成效,有必要更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道德教育之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形成,青少年心理上承受的动荡进一步加剧,面临的社会心理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问题不是道德教育所能完全解决的,急需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入。比如,当前中学生沉湎于网络而排斥父母、对社会问题的极端态度、自我封闭、男女交往失当等问题,这些问题天天困扰着学生,而品德在不断教育学生“要适应社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但很少会教给学生“如何去做”,这些已不是道德问题、行为习惯问题,更主要的是心理方面的原因。因此,道德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提升道德教育目标,并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的健康发展。

  可见,在思想品德课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初中品德教育中实施心理教育的策略

  在品德教育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行之有效的策略。

  (1)提升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要在思想品德课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政治教师的心理学素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便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转变观念,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学要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达到预想的教育目标;其次,认识到应试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的弊端,不应该局限于一纸分数,应该充分利用主观思想、行为表现等方面来衡量教育的成效。青春期学生虽然已具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仍没有脱离效仿阶段。有调查表明,初中学生不良情绪、不良心理素养80%源自于身边的长者,也包括教师。因此,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仅是教师个人的问题,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比如,一个心理素质较差的教师,无法独立面对不利的环境,常常冲动、发脾气,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使他们产生焦虑、自卑等消极心理因素;再比如,缺乏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往往不能够对自己、他人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容易受个人喜好的影响,这样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或者对立,这种环境下,学生容易产生怨恨、不安的心理,严重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因势利导,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实现对学生人格的直接影响。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苏区研究《苏区研究》
《苏区研究》(双月刊)创刊于2015年,是由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老区建设杂志社主办的专业学术研究期刊,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国内统一刊号CN36-1341/C,国...
时代与思潮《时代与思潮》
《时代与思潮》是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为了加强同海内外哲学与文化界的广泛联系、交流合作,推进中西哲学与文化的比较研究而出版的丛书。 《时代与思潮...
中国.城乡桥《中国.城乡桥》
《中国城乡桥》1988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农业部乡镇企业发展中心主办的部级期刊。杂志期发行量16.2万份,发行覆盖全国700多个市、2000多个县、30000...
湖北畜牧兽医《湖北畜牧兽医》
《湖北畜牧兽医》(月刊)创刊于1980年,是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北省畜牧兽医局和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测试与科技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的省级畜牧兽医专...
西伯利亚研究《西伯利亚研究》
《西伯利亚研究》杂志,于197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051/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苏联研...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杂志,于199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3981/TE,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