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文学我国文学历史上的一块瑰宝,现代高等教育要在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及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改革旧有的教学方式,探索适合时代及教学目标的优质教学模式。基于此,高校语文教师要摸索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代文学;个性化教学;
一、个性化教学概述
如何改善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教学共性是指从教师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考虑和分析如何来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思路去说、去做。也就是说,学生们的学习依然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依然受制于教师的思维和指令,是一种不平等的教与学。而教学个性强调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教学情趣来设计和形成一种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学生们可以在教师独具的个性教学过程中,自主地关注和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之中,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教学,这才是学生真正需求和感兴趣的。作为古代文学教师,应该努力突破教材原有的内容框架设计局限,如摒弃教材中一直使用的编年体排列结构,尝试从文学体裁、题材等方面改进和丰富教学内容。古代文学教师可以根据按照文体的发展来讲授文学的渊源及发展问题,即打破过去书本上朝代对应相应文学作品的局限,从大的视野比较分析整个历史进程中文学的起源、发展、流变以及定型等等,这样,学生可以通盘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史的整个概况,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对单个文学作品更深更有效的学习兴趣和把握。
二、创造个性化的课堂讲授风格
1、以审美视野统摄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
我国古代文学是一项价值很高的艺术瑰宝,广泛涵盖了各时期我国古代人民在哲学、美学、道德伦理、以及思想政治等等方面的成就。从审美的角度看我国古代文学,能够指引学生从更深一层的角度看待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及相互影响。因此,古代文学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从智性思维以及科学思维的角度重新探究史实和学问,在学习过程中不光要听教师的见解,更多的是要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审美感官去品味和感悟,站在新的角度重新研读古代文学作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摒弃过去罗列文学家谱的授课方式,强调对学生思考的引导和催化,鼓励鉴赏式学习、批评式学习,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在那种教学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进入作品所营造的情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同时,又在科学精神的烛照下深刻剖析和理解作品的审美意蕴。就这样,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在情感的流程中,完成了学问知识、情感体悟和道德人格的传授与接纳。
2、更新观念,增强古代文学教学的现代意识。
古代文学这一课程在当前经济大潮的汹涌澎湃以及全球化思潮的势力面前正在日益受到雪深的忽视与怠慢,有的学生认为学古代文学价值不高,耗费精力又收获有限,因而对学校仍然坚持开设这门课程表示不认可、或消极应付等等,这些现象都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制定者以及教学执行者的高度重视和思考。有学者反映,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观念的落后以及教学方法的不入时是导致学生对这门古典课程兴趣不高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必须要树立创新意识,改进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使这门课程深具现代意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旨在重新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热情和动力。
古代文学是我国历史沿袭下来的一项瑰宝,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全面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全貌、古代精品艺术的精髓。从其形式上讲,其知识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封闭性,这方面表现在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框架及体系是固定不变的,而从另一方面讲,它又同时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其开放性表现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都会对古代文学做出新的诠释,因此,我们应该在着力挖掘其精华内容的基础上,大力运用现代观念对其进行更新一步的解释与表述,这也是使这门课程保持长久的生命力的必要途径。
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阐释着力点可以放在深度挖掘其民主性的精华以及艺术上的创造性成就,旨在使这些内容能够有益于当前现实及未来,即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一瑰宝,并用现代意识去分析,并获得新的具有时代感的见解。如老子曾经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一观点曾经被认为是很玄妙又模糊不清的一种说法,其实站在当前科学水平的基础上重新分析来看,我们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科学报告〉摘要》中获得与之意义相仿的表述,即关于宇宙形成这一论题来说,报告中准确指明了“(宇宙)大爆炸以前是什么样子?严格地说,什么也没有,就连空间或时间也没有。”而将其与老子的观点对照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观点几乎完全相同,这一事实证明了我国古人高度思辨的哲学观点及科学成就。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文学是可以创新的,是能够做到传承经典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个性化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从而使古代作品和现实生活越来越贴近,使学生获得共鸣,并最终促进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
3、强调文史结合,使古代文学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
文史结合有利于使教学生动、风趣。教学最忌枯燥刻板,字词的一般解释,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的笼统概括,这种程式化的讲解也是容易使学生昏昏然而索然乏味的,而文史结合的讲授方法往往是使古代文学课程能生动风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比如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此诗为人所喜爱,不仅在于诗歌本身,更在于崔护游城南庄,遇见独倚小桃斜柯的女子,喜而离去。后重游不见此女而桃花依旧,感而赋诗的故事。如果不讲述这一背景故事,则人们对这首诗的喜爱兴趣是会大为减少的,反之则兴趣倍增,喜爱有加。因此只要我们注意结合这些历史资料,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扎实丰富,而且可以更生动风趣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所以我们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必须强调文史结合,这是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的前提。
三、对教师及教学管理上的建议
1、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交流与参与感。
长期以来,古代文学的教学往往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法,这样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教师应逐步地改变传统的以老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坚决克服教师居高临下、照本宣科、满堂灌输、一讲到底、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现象。应该把知识讲授和学生自主参加相结合,注意激发学生讨论、探讨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处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参与讲课,培养能力,形成一种较为开放自由的教学模式。如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积极让学生参与教学。这些方式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