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忍耐心主要指的是对语言学习中所遇到的语言歧义的忍耐心。对歧义的忍耐心,戴曼纯(2000)所给出的解释是“指接受不明朗的情况,如第二语言学习中遇到的语义不明、所指不清、发音含混等现象。”有些研究指出对歧义的忍耐心大的学生在外语学习中表现要好一些。但是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却发现较高水平的学习者对歧义的忍耐心却不如较低水平的学习者高。较高水平的学习者表示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语言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不愿接受。他们喜欢用所学过的语法知识仔细、明了地分析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点,而不喜欢老师用约定俗成,或语感等不确定的答案来解释他们理解不了的问题。而较低水平的学习者却表示可以接受语言的这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为这一结论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出入,所以研究者将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研究这一问题,以期给出更准确的结论。
四.结论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 认为,学习者动机不足、缺乏自信及极度焦虑会阻碍语言的摄入,因而阻碍语言学习或习得;相反,低焦虑感、高动机、高自信会加速语言的习得。根据这个假说,语言习得者的情感过滤强度因人而异。消极的外语学习态度对语言输入有很强的过滤作用。持消极态度的语言学习者不仅不会主动地获取更多的输入,即使能够理解语言的输入,也不会习得。相反,对外语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人,其情感过滤的作用很弱。没有了“情感障碍”这堵墙,“大量可理解的输入”就会畅通无阻地进入“语言习得机制”中去,经过“内化”成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本研究的结果与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一致。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对大学英语的学习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他们有着较强的自信,喜欢挑战和尝试新的学习内容,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积极的寻求解决办法,因此,他们的语言学习能力也就较强。而较低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则持消极的学习态度,他们认为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较低,所以缺乏自信,也不想去尝试新的学习内容,遇到困难则不是逃避就是放弃,因此,他们的语言学习能力也就较差。
学习态度是学习者个体的一种内在的处理系统,它潜意识地通过情感因素来影响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它是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重要心理因素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应重视发展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尤其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 1 ] 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
[ 2 ]Krashen,S.D. 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Longman,1985.
[ 3 ]沈依青. 语言态度初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2)
[ 4 ]高一虹, 苏新春, 周雷. 回归前香港、北京、广州的语言态度[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02)
[ 5 ] 倪传斌. 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学习需求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01) [ 6 ] 戴曼纯. 情感因素及其界定——读J.Arnold(ed.)《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