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因此,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以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为本。因为教育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它的实施者是人,教育对象是人,评价者也是人。因此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也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更是其核心。在面临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将全面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之时,教育观念要转变,教育手段要更新,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也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呼唤良性的师生关系。
一、素质教育为什么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育本身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活动,没有人与人即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所谓教育。其次,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过程决定了它必须依托良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 素质教育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已任,不单纯的传授知识。这是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人的潜能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去发现。潜能的发挥要教师引导,也要学生配合。所以,整个教育过程都要有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而不是强硬的填鸭式就可以完成的。由此,师和生都不能忽略其作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才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第二,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依据个性特点最大可能实现自我价值。既然面向全体学生,就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如不健全,这自然难以做到。可见,素质教育不能离开的师生关系。否则,教育的目标任务都不能完成,素质教育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良性的师生关系有以下几个标志:
1、和谐性。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前者应是"全",即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实施教育。因此师生关系应和谐顺畅,这样使师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和谐的情感共鸣,只有当认知成为学生的情感需要,而同时教育又成为教师的职责所需,才能达成,素质教育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2、互动性。学生主体论认为,教育是在师生互动基础上,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全面施加影响的过程。良性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师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即师生共同参与教育。因为只有当教育的教学指向与学生的学习动机趋于一致时,才能达到最经济、快捷的教育效果。它要求师生互相适应,达成默契,相互补充。当然这都要以和谐为基础。前者是动态,后者是静态的。
二、良性师生关系构建的理念
良性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三、影响构建良性师生关系几点因素的分析
知识的传授渠道在不断的拓宽而感情的大门却在不断的缩小,这不是危言耸听。 多年来因受“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主要体现在:
1、“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放不下神圣光环的他们,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2、在学生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都为分数疲于奔命。一些不合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厌学、逃学。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
3、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根深蒂固,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无法得到落实,使得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被忽视了,也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扭曲师生关系的因素有种种,但它的根源在于我们教育思想观念的偏差和行为方式的不当。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可以说,构建良性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四、构建良性师生关系的几点体会
在几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体会到要构建良性师生关系的核心是用心品味“爱”:用爱做桥墩,用尊重、理解搭建师生良性关系的桥梁。
1、倡导心理互换。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师生之间矛盾往往是由于彼此缺乏沟通、缺乏了解。在问题发生时,一方面教师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侵犯,劳动没有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心理上感到不舒服,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会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作辩解,有时会产生孤立无援的错觉,心里委屈。作为班主任,应当充当起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用爱心促进师生之间的了解。
2、给学生以尊重。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者,从对学生的技能知识的培养到对学生心理特征、转型期的困惑等问题的解决都应拥有充足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储备,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人生品质的形成要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需要,正是教师的教育原动力。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成长过程中正当需要的足够营养,为学生更好的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优缺点。在学生取得成功的时候,要不吝惜地给予足够的肯定表扬,多一分赏识,多一分夸奖,给孩子增添一分实现人生价值信心。在学生遇到问题、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要有足够耐心去帮助孩子查找问题所在,及时找出正确的办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
3、对学生要有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