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探究意识
众所周知,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采用“传授灌输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毫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扼杀,因而,逐渐失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和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找寻,要点由学生概括,难点由学生探究,规律由学生总结。课堂上各抒己见,学生在各自感悟、体验和相互启发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上。平等地对话,平等地交流,彼此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与文本交流等多维互动过程。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当然,教师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善于适时引导、点拨,归纳、提升,使语文课堂既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又扎实高效。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呢?
1、信任学生、诱导思考。
学生基础较弱,我就多给他们讲解多练习,开点小灶,期望他们的基础好起来,然后便于引导便于培养探究精神,结果我失得其反,我越多讲多练,学生越接受不了,反而倒胃口,越来越被动,轻则穷于应付、重则出现逆反心理,更谈不上兴趣的培养。从中我悟出,学习动力不是靠“补”也不是靠“压”,盲目的“补”和“压”功效适得其反。因此我提出“给学生一份信任”。首先我要相信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其次我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解决一些常规的基础性的问题,老师不需要总是喋喋不休。第三相信学生有了兴趣和习惯方法改进后会主动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由此教师可以把自己从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转而集中精力解决学生的“动力问题”。我解决该问题的方案:一是激发兴趣,二是诱导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关注的不是文本本身,更主要的是文本本身背后的思想活动。唯有文本本身背后的思想活动,才是语文的生命和灵魂”。[5]而“思”源于问,与学生的基础、能力、认知心理水平相适应的问题和教师由信任而生亲和力的期待,学生由问而思、由思而答、由思而问而活跃课堂而产生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正好与“三个信任”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2、强化训练,养成正确探究方法。
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曾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6]针对学生探究方法的迷茫,我进行集中讨论,结合学生的素质、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师的教学习惯,我总结出了“六步探究法”,六步探究法为:第一步,提出问题(针对主题,提出要解决的的问题,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提供帮助);第二步,猜想与假设(针对要探究的的问题,根据相关的事实、自己的经验、知识,对要探究的问题提出设想);第三步,设计探究方案(采用何种方法、需要什么史料、哪些步骤);第四步,进入探究学习(分工合作、根据方案收集信息、或证明或检验或完善假设);第五步,思考与反思(对收集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反思与评价,需要解决:有关的证据是否支持提出的假设?证据是否足以回答提出的问题?是否明显存在某些偏见或缺陷?相关的证据是否还能推出其它的可能?);第六步,表达与交流(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换意见接受质询)。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要重点围绕三种意识开展、对话意识、、探究意识。当然,三种主要阅读意识也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此外,还有诸如三维目标意识、思维意识、人文意识等,只要我们的阅读教学很好地明确这些意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充满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