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阅读教学应重点围绕三种意识开展
阅读教学应重点围绕三种意识开展
来源:互联网 sk011 | 王于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阅读教学、问题意识、对话意识、探究意识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标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如何上得扎实高效,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呢?本文着重围绕“三种意识”进行阐释,并提供一些可操作的程序与策略,希望教师能够“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意识、对话意识、探究意识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标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如何上得扎实高效,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呢?笔者认为应着重围绕以下三种意识开展:

  一、问题意识

  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问题意识便提上议事日程。因为语文课既是语言训练课,又是思维训练课。培养问题意识,是对教师阅读课堂的要求。首先从教师角度来说,要提高设问的质量,教师应发精要之问,发有效之问,发牵一发而动全身之问,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善于营造积极民主的氛围,呵护学生质疑问难的心理,使学生敢问,同时还要重视方法的引导,使学生会问,逐步提高发问的质量,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阅读教学就要注重问题意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与学生平等相处在学习交流中,让学生“敢”问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虽然他们是学生,思想很幼稚,但他们毕竟是自由的人。如果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教师处在学生中间,形成教师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解除了学生紧张恐惧的负重心理,不让学生产生冷漠呆滞、愁眉苦脸神情,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就会勇敢地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2、激活学生思维,促学生“想”问

  课堂上激活学生思维,主动思考、积极发问。首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来越想学、越爱问。其次要预设想问的时空。教师提问应主题明确,突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课堂上先帮助学生做好思考、发问前的准备,一开始就让学生读三个难句,引导学生看画面,把学生带进了羚羊跳崖情境中,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谈得投入、想得认真、问得贴切。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和提问的机会,创造良好的提问气氛,让学生尝到提问后的喜悦。

  二、对话意识。

  阅读活动应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这种对话能帮助学生触摸作者的喜怒哀乐,领悟文本内容,达到创造性的阅读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必须努力搭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平台,打通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三个通道,实现真正的阅读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此,教师要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创设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适时进行引导、点拨、提升;搭建学生之间的对话载体,促进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在对话中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以兴趣诱导对话的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2]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思维活跃,观察力敏锐,想像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随之增强。有了浓郁的兴趣,就能开启心灵之门,激发对话的欲望,撩拨对话的激情。语文对话教学极力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始终坚持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学习个性动机与兴趣置于首要地位。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对话积极性、主动性。对话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表达欲,学生、教师、他者(文本,社会以至自然)之间自由进行交流,真实、真诚、自然地倾诉个体生命对世界的体验,学生种种无比鲜活的话语,倾泻而出。他们在对话中发现,在发现中对话;在对话中感悟,在感悟中对话;在体验中对话,在对话中体验。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不断向自己、向他者询问“为什么”,教师则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勇于探究、深入发现知识之真、语言之味、生命之美,实现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需要强调的是老师要特别注意兴奋点的创设,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点。即使是学生不喜欢的课文,教师也应想方设法找到他们能产生共鸣的点。

  2、以合作、互动策略,开展丰富多样的对话。

  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和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沟通与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有沟通和合作,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合作与沟通、互动与交往决不只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存在状态,而且是对话教学的基本手段。要实现真正有效的合作沟通、互动交往,必须运用多种对话的形式。从组织形式上,有个人对话,两人交互对话,小组内对话,小组与小组之间对话,全班对话。从对象上看,有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自我对话。师本对话即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要组织教学对话,首先必须与经过教学论、课程论加工过的专业文本(教科书)进行对话,此时语文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领会编选意图、了解学生的学情和“用教科书去教”,特别关键的要深入领悟文本的内涵,找准文本的眼睛,提炼对话的话题。生本对话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独立自主地与文本展开理解、欣赏、评价、批判式的对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向文本提出“为什么”,敢于向名人说“不”,善于表达“我认为……”,乐于向文本说“这里写的真美”,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学会欣赏、学会批评。在生本对话中,学生与作家、编者处在平等的地位,没有了对作家作品、编者敬畏之情、盲从心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就会更深刻、更精彩,更个性化,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感悟到更多的文学、语言、篇章的魅力。师生对话即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灌输与被灌输、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不再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民主对话的双方,都是对话的主体。在民主的气氛中,双方自由言说,互相倾听,在对话中分享对人生的感悟,分享领略精神的愉悦,碰撞思维的火花,点燃情感的火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高瞻远瞩,发挥“拨开乌云见晴天”“点石成金”的引导点拨作用,帮助学生拓宽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深入对话,努力让学生通过对话挖掘出更新颖的内涵,丰富他们的创造性因素,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界。生生对话即学生与学生对话,语文对话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与情感交融,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奥秘与神奇。自我对话主要指学生的自我对话。它是“理性的思考、思维的整理、体验后的反思”,[3]是趋向真善美的对话。教师可通过谈反思、记日记、写随笔等手段,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想法、推理、观点、情感、态度等多作正反比较,反思自己情感、价值观的局限、偏见、错误,体悟自己的言语知识、言语能力、学习方法、自信心、上进心、思维、灵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诸多方面的闪光点和进步,引导“学生的悟性从晦暗走向敞亮”,[4]自觉养成自我对话的良好习惯。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科学时代《科学时代》
《科学时代》杂志社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海南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主办。具有国际国内双刊号(ISSN1005-250XCN46-1039/G3)的专业性...
儿童画报《儿童画报》
《儿童画报》杂志,月刊,于195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半年刊)由南京大学法学院主办。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拟登载高质量的法学学术文章。竭诚欢迎中外法律学人踊跃投稿。对所有来稿实行匿名评审...
清史研究《清史研究》
《清史研究》杂志,于199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2765/K,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社会文化、...
胃肠病学《胃肠病学》
《胃肠病学》杂志,于199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1797/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诊疗技术、...
药品评价《药品评价》
《药品评价》杂志,于200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6-1259/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专论、学术...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