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标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如何上得扎实高效,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呢?本文着重围绕“三种意识”进行阐释,并提供一些可操作的程序与策略,希望教师能够“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意识、对话意识、探究意识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标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如何上得扎实高效,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呢?笔者认为应着重围绕以下三种意识开展:
一、问题意识
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问题意识便提上议事日程。因为语文课既是语言训练课,又是思维训练课。培养问题意识,是对教师阅读课堂的要求。首先从教师角度来说,要提高设问的质量,教师应发精要之问,发有效之问,发牵一发而动全身之问,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善于营造积极民主的氛围,呵护学生质疑问难的心理,使学生敢问,同时还要重视方法的引导,使学生会问,逐步提高发问的质量,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阅读教学就要注重问题意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与学生平等相处在学习交流中,让学生“敢”问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虽然他们是学生,思想很幼稚,但他们毕竟是自由的人。如果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教师处在学生中间,形成教师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解除了学生紧张恐惧的负重心理,不让学生产生冷漠呆滞、愁眉苦脸神情,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就会勇敢地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2、激活学生思维,促学生“想”问
课堂上激活学生思维,主动思考、积极发问。首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来越想学、越爱问。其次要预设想问的时空。教师提问应主题明确,突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课堂上先帮助学生做好思考、发问前的准备,一开始就让学生读三个难句,引导学生看画面,把学生带进了羚羊跳崖情境中,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谈得投入、想得认真、问得贴切。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和提问的机会,创造良好的提问气氛,让学生尝到提问后的喜悦。
二、对话意识。
阅读活动应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这种对话能帮助学生触摸作者的喜怒哀乐,领悟文本内容,达到创造性的阅读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必须努力搭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平台,打通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三个通道,实现真正的阅读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此,教师要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创设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适时进行引导、点拨、提升;搭建学生之间的对话载体,促进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在对话中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以兴趣诱导对话的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2]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思维活跃,观察力敏锐,想像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随之增强。有了浓郁的兴趣,就能开启心灵之门,激发对话的欲望,撩拨对话的激情。语文对话教学极力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始终坚持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学习个性动机与兴趣置于首要地位。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对话积极性、主动性。对话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表达欲,学生、教师、他者(文本,社会以至自然)之间自由进行交流,真实、真诚、自然地倾诉个体生命对世界的体验,学生种种无比鲜活的话语,倾泻而出。他们在对话中发现,在发现中对话;在对话中感悟,在感悟中对话;在体验中对话,在对话中体验。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不断向自己、向他者询问“为什么”,教师则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勇于探究、深入发现知识之真、语言之味、生命之美,实现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需要强调的是老师要特别注意兴奋点的创设,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点。即使是学生不喜欢的课文,教师也应想方设法找到他们能产生共鸣的点。
2、以合作、互动策略,开展丰富多样的对话。
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和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沟通与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有沟通和合作,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合作与沟通、互动与交往决不只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存在状态,而且是对话教学的基本手段。要实现真正有效的合作沟通、互动交往,必须运用多种对话的形式。从组织形式上,有个人对话,两人交互对话,小组内对话,小组与小组之间对话,全班对话。从对象上看,有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自我对话。师本对话即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要组织教学对话,首先必须与经过教学论、课程论加工过的专业文本(教科书)进行对话,此时语文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领会编选意图、了解学生的学情和“用教科书去教”,特别关键的要深入领悟文本的内涵,找准文本的眼睛,提炼对话的话题。生本对话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独立自主地与文本展开理解、欣赏、评价、批判式的对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向文本提出“为什么”,敢于向名人说“不”,善于表达“我认为……”,乐于向文本说“这里写的真美”,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学会欣赏、学会批评。在生本对话中,学生与作家、编者处在平等的地位,没有了对作家作品、编者敬畏之情、盲从心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就会更深刻、更精彩,更个性化,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感悟到更多的文学、语言、篇章的魅力。师生对话即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灌输与被灌输、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不再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民主对话的双方,都是对话的主体。在民主的气氛中,双方自由言说,互相倾听,在对话中分享对人生的感悟,分享领略精神的愉悦,碰撞思维的火花,点燃情感的火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高瞻远瞩,发挥“拨开乌云见晴天”“点石成金”的引导点拨作用,帮助学生拓宽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深入对话,努力让学生通过对话挖掘出更新颖的内涵,丰富他们的创造性因素,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界。生生对话即学生与学生对话,语文对话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与情感交融,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奥秘与神奇。自我对话主要指学生的自我对话。它是“理性的思考、思维的整理、体验后的反思”,[3]是趋向真善美的对话。教师可通过谈反思、记日记、写随笔等手段,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想法、推理、观点、情感、态度等多作正反比较,反思自己情感、价值观的局限、偏见、错误,体悟自己的言语知识、言语能力、学习方法、自信心、上进心、思维、灵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诸多方面的闪光点和进步,引导“学生的悟性从晦暗走向敞亮”,[4]自觉养成自我对话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