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背诵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笔者试图通过对学生中存在的背诵困难原因的分析,找到背诵策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背诵作业,积累更多的优秀段篇,从而达到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生 背诵 困难 原因 策略
背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有效的背诵,旨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一至六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可见,背诵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学生背诵课文比较困难,存在“惧怕背诵,懒于背诵”的现象。一般学生最多三天就能背着的课文,两周后仍然有学生不会背。随着不断地学习,旧的背诵任务还没完成,新的背诵内容又产生。一部分学生背诵就总是滞后,造成恶性循环,慢慢对背诵丧失了信心,严重影响到知识的积累运用和学习成绩的提升。笔者试图通过背诵困难原因的分析找到学生有效背诵的方法。
一、背诵困难原因分析
1.思想上重视不够。小学生不懂得背诵的重要性,也认为笔做的作业才是作业,背诵不算作业。背诵目的不明确,就不愿意花时间去背诵。
2.缺乏背诵兴趣和时间。大多数学生对创造性的作业感兴趣,而对于背诵作业则认为是机械的、枯燥乏味的,因此一说到背诵就提不起兴趣,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加之学生不会合理分配时间和利用闲暇时间去进行背诵,当然就不能完成背诵作业了。
3.缺乏方法的指导。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追求教学进
度,不愿停下脚步指导背诵。殊不知,没有方法的指导,学生盲目、不得法地背诵,背了半天,就背着几句话,结果事倍功半。长此以往,学生就惧怕背诵,懒于背诵。
4.教师督查不够。对于背诵的课文,教师布置完后,未能持之以恒地定期检查,不能及时了解学生背诵情况,不能采取有效地措施对未背诵的学生压担子,致使学生养成懒、散、慢的背诵习惯。
二、解决背诵困难的策略
(一)、讲明目的,引起重视。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目的明确了觉得做的事有意义,才会有兴趣去做。教师要给学生讲背诵的重要性。学语文与学数学等学科不一样,它重在平时对字、词、句、篇的积累。要积累就要勤读、勤写、勤背诵。明确了这些,学生自然会从思想上重视背诵。
(二)、率先垂范,增强信心。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背诵某一段,自己首先要背诵得更好,要求学生必背的古诗文,教师也得背诵。教师劳动强烈的示范性、教师人格魅力的巨大的教育影响力非同一般。使学生感受到老师也和他们一样,喜欢背诵。
(三)、和谐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事情只要你有兴趣去做,就一定能做好,背诵也不例外。我们要让学生对背书有兴趣,平时要多想办法调动他们背书的积极性。只要有兴趣了,记性再差的学生也会积极去背。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农村小学生的最爱,为了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在学完内容后,要及时开展诵读活动。如“我是背诵小能手”“看谁背得快” 等。 教师在活动中要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适时与学生交流。教师的每一个细节、表情,或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直接影响和谐的气氛。这样,学生在比赛中就能情绪高昂,都想把自己最好的诵读能力展现给老师和同学看。在老师的参与引导下,学生背诵的劲头十足,当然背诵的效率也提高了。
(四)、指导方法,帮助记忆。
心理学指出: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意义识记保持的时间较机械识记长。教师要根据记忆的分类特点,对学生的背诵加以方法的指导。
1、联想大自然,打开记忆大门。
小学语文课文大部分是记叙文、抒情散文、诗歌。课文中描写的景物比较抽象,如果背诵时联系大自然景物,会变得直观、形象,容易记忆。因为大自然景物是农村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朝夕相处的伙伴,他们倍感亲切。在背诵《山中访友》一文时,我让学生联想到自己正走在山中,想象自己在欣赏美丽的风景。当看见清凉的山泉、溪流、陡峭的悬崖、悠悠的白云时,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学生兴奋的说:“我想与他们打招呼,”“我想赞美他们。”有的学生用课文里的语言赞美,有的创造性的用自己的语言赞美。这不仅熟悉了课文,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观察文中介绍景物的顺序——由上而下,顺序也就记住了。如此这般,再请想与山中朋友打招呼的学生打打招呼。课文得到进一步熟悉,下来再稍作记忆就背着这段课文了。
2、利用多媒体,加强记忆。
多媒体适当运用于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用形象、直观的音像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抽象难理解的文字、音乐等变得形象、直观、浅显易懂,从而易记。通过这种直观手段记住的内容印象很深刻。我在教学《月光曲》这课时深有感触。这课要求背诵第九自然段,这段内容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作为农村小学生没听过这首曲子,更难理解。怎么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这段音乐呢,利用多媒体。当我播放《月光曲》并伴有美丽画面的课件时,学生静静地听着,看着,我适时地解说,他们看见了“水天相连,月亮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海面刮起大风,波涛汹涌”这三幅美丽的画面。听完之后,学生意犹未尽,仿佛还被这美丽的琴声、美丽的画面所陶醉。通过多媒体的教学学生基本上了解了《月光曲》,课下再凭借课堂上音乐、画面的记忆,课文内容就会从“画面”流出来。
3. 把握逻辑关系,帮助记忆。
有些课文句子间逻辑关系比较强,教师上课时有意指导学生理清句子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背诵课文。比如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句子之间的联系就比较紧密。第一句写我们欢迎批评;第二句写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意思比第一句话有所递进与加深。然而,是别人任何的话都听呢还是有所选择地听?是毫无原则地全盘接受还是择优选择加以采纳?如果说第一、二句话还有不太严密与漏洞的话,那第三、四句话则是对前两句话的补充与修复。作者在这两句话中明确地论述道: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也就是说,如果你提出来的批评意见不正确,不符合人民的利益,不是为人民着想的,那我们还是可以不听的。接着作者用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精兵简政”一例作为论据,再次论述了自己的观点。教学时,学生理清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来背诵就容易多了。